●此為示意圖。(圖/Pixaday)
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近郊,有一座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就存在的公墓。而在公墓內,竟然住了三千位居民,他們和墳墓為鄰,每天看著來來去去的送葬隊伍,靠著他人的死亡維生。
葬禮養活了泥水匠、守墓人、花販和小商家。有人甚至一出生,就住在墳墓裡面。這群人是真正生活在墳墓上的活人,也成為菲律賓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群人。
騎著摩托車在街道上奔馳,如果不說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哪個小村莊,但如果仔細看兩旁的建築物,卻會發現有很多的墳墓,而且居民們一點都不忌諱,生活在其中。
這裡是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北部的公墓,從西班牙統治時期就存在,占地133公畝,現在有多達三千位居民稱這裡為家。
亡者在此長眠,生人在此歇息,公墓區每天最多舉辦一百場葬禮,居民每天看著送葬隊伍,諷刺的是當地居民是靠著他人的死亡維生,一場葬禮能養活泥水匠、墓誌工匠和陵墓守墓人,還有賣花的攤販、三輪車車夫以及小商家。
而這些墳墓建築,也反映了菲律賓的社會結構,下葬的家族越顯赫,陵墓就越宏偉。
窮人也希望過世親人能有合適的安息之地,這種墓坑稱為「公寓」,外觀就好像置物櫃,這種「公寓」最多能租五年,租金是500披索大約台幣390元。
五年租約到期後,親人就得來撿骨,可是大多數窮人家庭無法負擔遷葬費用,眾多骨骸依然無人認領,他們全都被存放在墓坑裡,相反的有權有勢者的墳墓,就有專人看守。
以馬尼拉公墓為家的特殊族群,是菲律賓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的縮影,他們離死亡最近,但死亡也給了他們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