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去年因眼睛腫痛而就醫,沒想到第一時間被診斷為鼻竇炎,當她第二次就醫才發現是罕見的鼻竇癌第四期,接受治療後並無好轉,在醫生的建議下只能切除包含右眼在內的細胞組織,而她將這些經驗分享在TikTok上,引發網友關注。
根據外媒《Daily Mail》報導,美國加州一名28歲的女子安妮卡(Annika)在TikTok記錄罹癌生活,她指出,去年某天早上起床後突然感覺到右眼疼痛,一開始認為忍忍就好,但到了晚上竟變成右臉疼痛,隔天醒來發現自己右眼周圍腫脹,才決定就醫。
急診室的醫生替安妮卡安排CT掃描,報告顯示她的眼睛周圍發炎,醫生懷疑是鼻竇炎,在做了簡單的處置後,便讓安妮卡返家,而她也發現約腫脹幾天後就有減輕疼痛的狀況,以為漸漸好轉,沒想到一周後又恢復疼痛。
當安妮卡第二次到急診室報到時,醫生摸了一下她的眼睛,表示「這不像是鼻竇炎」,在重新照了一次CT掃描後,發現有一個「大約高爾夫球大小」的腫塊,仔細一查才確認安妮卡罹患鼻竇癌SMARCB1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臉部、肺部和淋巴結。
安妮卡立刻接受化療,但病情幾乎沒有任何改善,在2023年12月接受手術。她提到,醫生判斷需要取出周圍的組織,包括右眼,「所以你現在看到的基本上是我大腿的一塊肉,它填補了這個空白」。而安妮卡目前正接受實驗性治療計劃,以減緩疾病的擴散。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衛教專欄指出,鼻竇癌在台灣約占體癌症的0.44%,屬於發生居率低的癌症,好發於老年人,男性病患為女性病患的二倍,過去由研究指出,可能與職業接觸如木工、鎳工,或吸入有毒氣的東西如戴奧辛、nitrosamine,香菸等有關。
鼻竇癌早期症狀沒有特殊性,常見如臉頰腫或麻木、鼻塞、鼻涕倒流、鼻涕帶血、嗅覺不良、溢淚、上頜牙痛、硬顎腫痛,容易被誤診為慢性鼻竇炎或上頜牙科疾病而治療,所以診斷確定時,疾病往往都已經發展到末期而出現較惡性的癥侯,而頸部淋巴轉移或遠端轉移是較少見的狀態,通常在被診斷出來時,有八成是第三及四期。
鼻竇癌在治療方面「手術切除加術後放射治療」為主,手術後的前二年為復發的高危險期,復發後的治療較不樂觀。
@and_also_annika Idk, I’m probably overthinking this #careeradvice #stage4cancer #cancerjourney ♬ original sound - And_also_annika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