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hone新機亮相之前,蘋果再度捲入避稅風暴。歐盟執委會30號裁定,蘋果公司過去25年來,享有愛爾蘭政府「非法稅務補貼」,現在必須補繳130億歐元,超過新台幣4600億的稅金,創下天價紀錄;不只蘋果揚言上訴,連愛爾蘭政府也表達不滿,擔心要是跨國企業從此不願意再到愛爾蘭設廠,恐怕會重創當地就業市場。
歐盟市場競爭主委維絲塔格:「蘋果受惠於愛爾蘭的稅務補貼是不合法的,蘋果現在必須賠償愛爾蘭政府,最高130億歐元加上利息。」超過4600億台幣稅款,創下歐盟要求補稅最高紀錄,但蘋果股價沒太大影響,只微幅下跌0.77%,爭議源自蘋果公司及愛爾蘭政府簽訂的兩項協議,蘋果將歐洲市場大部分獲利都登記在愛爾蘭,但所謂的「歐洲總部」其實是「紙上公司」,靠著當地稅法特殊性,幾乎不用繳稅。
2003年時蘋果只要繳1%,2014年竟剩下0.005%,實際上愛爾蘭企業稅是12.5%,歐盟認為明顯獨厚單一企業,白宮發言人厄尼斯特:「我們擔心針對補助協商的單方面措施,會影響美方和歐洲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前景。」美方的顧慮之一是如果蘋果補繳稅款,就可能在美國申請扣稅,對美國納稅人不公平,愛爾蘭政府更不願因小失大,寧可不收12.5%稅金,畢竟嚇跑外資大廠,流失就業機會,傷害更深。愛爾蘭財政部長努南:「這是短期獲利、長期陣痛,那些在愛爾蘭受雇於外資企業的員工,都必須付大把的個人所得稅,如果他們丟了飯碗,國家就沒有這些稅收了。」
這回歐盟先拿蘋果開刀,未來還準備推動一項法案,網路搜尋引擎如果引用文章 新聞或書籍摘錄,那麼「內容提供者」也就是出版社、新聞媒體等等,有權向谷歌及臉書這類平台索取費用,事實上,歐盟對美國網路巨擘在隱私、版權及市場壟斷的爭議向來很感冒,希望降低這些網站在歐洲的影響力,也能讓處境艱難的傳統出版社和報業喘口氣,至於法案結果如何,最快九月就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