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因為入侵烏克蘭遭受經濟制裁,盧布大跌超過30%,但人民幣匯率幾無波動,部分專家不排除人民幣可能成為地緣政治動盪下的避險工具。
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報導,中國是俄羅斯最親近的戰略夥伴,雙邊貿易連結緊密,但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人民幣不僅波動有限,甚至對美元升值一度來到近4年新高,幾乎不受中國近期經濟成長趨緩影響。
若人民幣果真如部分專家預測的成為避險工具,這勢必將鼓舞20多年來致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北京當局,並削弱美元和其他西方貨幣在國際金融和支付系統的強勢地位,相當於讓中國有更多資本因應經濟制裁。
「金融時報」分析,有幾個指標顯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上升,包括近幾個月來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全球支付系統的使用頻率排名首度超越日圓,來到第4名。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分析報告也顯示,人民幣的全球化指標近來已達歷史新高。
不過,中國的野心更大:它要擺脫由西方主導的SWIFT等系統,這也是為何中國政府多年來致力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這個系統目前在100個國家有共計約1200所機構會員,雖然實力仍與有1萬1000個會員的SWIFT有明顯差距,但已大勝俄羅斯的類似系統。遭國際制裁的俄羅斯恐怕也必須求助於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專研國際貨幣關係的經濟學家柯恩(Benjamin Cohen)指出,對俄羅斯的制裁「無疑」將進一步刺激伊朗、北韓和委內瑞拉等國家減少美元持有。他還說:「每當美國及其盟友拿美元當武器,就是給中國更多誘因從中獲利。」
美國在2010年代早期對伊朗實施的制裁讓中國更加意識到自己面對西方金融制裁的曝險程度。2014年,俄羅斯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Crimea),隨後遭歐美制裁;2015年,中國開始大力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俄羅斯日前入侵烏克蘭後,中國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間獨樹一幟,拒絕加入制裁行動。
「金融時報」分析,中俄之間有諸多利益扣連,包括俄羅斯是中國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源,中俄自2014年以來即致力於減少美元在雙邊貿易結算的占比,以及雙方的中央銀行持續執行貨幣互換等規避匯率和利率風險的措施。
俄羅斯央行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美元在俄中貿易結算的占比首度低於50%,盧布和人民幣的加總占比則高達約25%,而俄中雙邊貿易額近年持續上升。
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中俄貿易額成長超過33%,總額近1500億美元;今年2月,雙方領導人宣示將致力讓雙邊貿易額衝上2500億美元。
此外,人民幣在俄羅斯的外匯儲備也舉足輕重,俄羅斯央行1月報告顯示已相當於730億美元,即占外匯儲備總額約13%。這部分可歸功於2019年俄羅斯同意讓中國以人民幣購買天然氣。
專家指出,雖然活躍於國際市場的幾家中國銀行恐怕不會急於伸出援手,但中國仍可運用自身以人民幣為基礎的資金流通網絡,包括與西方連結較弱的各國內銀行,協助俄羅斯規避國際金融制裁。整體而言,中國將謹慎評估各項風險,並企圖在維持與俄羅斯的關係以及避免自己也遭西方制裁之間取得平衡。
(封面示意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