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戴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再到第1劑、第2劑、追加劑疫苗打好打滿,這是過去2年美國防疫生活寫照。但要從抗疫走向與病毒共存,光靠口罩、疫苗可不夠,家裡還要備足快篩試劑。
「今天快篩了沒?」已成為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肆虐時代,聚會前朋友間貼心的提醒與問候。陰性嗎?恭喜你/妳,今晚可以放心與大夥兒聚聚;陽性?好像也不意外,但請好好在家隔離休養,PCR核酸檢驗陰性再見面吧!
具高傳染性、高突變性的Omicron變異株去年11月底出現後,身邊時不時聽到又有人突破性感染。發生頻率之高,再看到美國1月底一度單日新增破百萬例確診的驚人紀錄,默默接受起「染疫似乎是早晚」的殘酷事實。
認清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短期沒有要放過人類,加上打完疫苗後重症機率大幅降低,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似乎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至於如何共存?從記者自己親身經驗觀察,除在外持續戴口罩、勤洗手外,篩檢也是不可或缺環節,尤其是家用快篩。
PCR雖較準確,但過程曠日費時,不夠即時,記者曾等上5天才收到結果。正因如此,美國不少公司行號、學校鼓勵或要求員工與學生定期自行快篩,結果陰性才能進入辦公室或校園,盼讓人們恢復「類正常」生活情況下,仍盡可能降低病毒擴散機率。
家用快篩儼然成為美國工作、生活與社交必要常備品,卻意外凸顯出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準備不足、思考欠周全之處。
疫情初期,由於過度仰賴中國,美國曾經歷口罩等個人防護設備(PPE)嚴重缺貨時期,全美吹起供應鏈重組、PPE與藥品製造業回流的聲浪。如今疫情邁入第3個年頭,面對快篩需求激增,拜登政府卻再因國內製造動能不足,轉向中國廠商購買篩劑。
為因應Omicron疫情,拜登政府1月承諾,將在國內免費發放10億組快篩試劑。彭博1月14日報導,美國國防部將向3間廠商購買3.8億組快篩,其中中國企業九安醫療(Andon Health Co.)子公司iHealth獲得最大筆訂單,價值13億美元(約新台幣365億元),引發部分共和黨籍議員批評。
再來是拜登政府推出的居家快篩免費發放網站,拖到1月18日才試辦上線,未趕在耶誕節、跨年假期的篩檢高峰前推出,記者實際收到篩劑已是2月1日;且不論家庭成員人數,一戶限領4組,對多數家庭來說恐怕只是杯水車薪。
此外,1月15日起,拜登政府要求私人保險公司每人每月須給付8組居家快篩試劑。這項政策雖用意良善,卻導致部分商家趁機哄抬價格;且各家保險公司申請給付要求不一,有些程序繁瑣,民眾還需一一剪下包裝上條碼,自費郵寄寄回,不但不便民且相當費時。
隨著全球陷入防疫疲乏,民眾無可避免要慢慢學習與病毒共存。至於各國政府該如何引領國家穩健轉型?哪些配套物資該到位、又要如何到位?則是下一階段最大的考驗。
(封面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