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後一隻袋狼(Thylacine)於1936年9 月7日去世,當時博物學家大衛弗萊(David Fleay)為牠錄下了一段黑白的影像。為了因應全國瀕危物種日,澳洲國立影片與聲音檔案館(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NFSA)決定將這隻「最後的袋狼」生前黑白影片修復為彩色,讓民眾可以看到牠完整的模樣。
Recently colourised footage of the last surviving Tasmanian Tiger (Thylacine) taken in 1933 at Hobart's Beaumaris Zoo
— Science & Nature (@ScienceIsNew) September 7, 2021
Credits: Samuel François-Steininger/NFSA Films pic.twitter.com/bin54SenAW
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母體有育兒袋,會將幼獸放置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動物。曾廣泛分布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澳洲草原等地,因為牠身上的黑斑紋與老虎相似,因而有「塔斯馬尼亞虎」之稱。後來因為袋狼攻擊羊隻事件,為了控制他們的數量而引起「獵殺袋狼賞金計畫」,而後還有澳洲原住民的競爭和侵入的澳洲野狗導致袋狼棲息地受破壞,最後滅絕。|
NFSA日前使用Scanity HDR膠片掃描儀掃描原始負片膠片,並把高解析度的檔案傳給位在巴黎總部的公司「Composite Films」進行修復,此舉是為了紀念9月7日的澳洲國家受威脅物種日(National Threatened Species Day),並且也希望可以提高民眾對於瀕臨絕種動物的認識及保護。▼袋狼身上的黑斑紋與老虎相似,因而有「塔斯馬尼亞虎」之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Composite Films團隊花費長達200多個小時, 才終於將這隻袋狼的彩色影片完成,在這之前團隊要面臨最大的困難—著色的挑戰,由於圖片的分辨率和質量,導致有很多的細節,像是毛髮、皮毛等都必須詳細的繪製。公司負責人施態寧格(Samuel François-Steininger)表示:「在這份工作中,我面對著不同的挑戰與責任,我必須認真地對待這極為罕見的拍攝鏡頭,並向85年前世上最後一隻袋狼致敬,我非常關心動物議題,再2012 年我住在澳大利亞時發現了袋狼的故事,這讓我很感動。」
▼NFSA將高解析度的檔案傳給Composite Films團隊進行修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影片中的袋狼就是博物學家大衛弗萊(David Fleay)以班傑明(Benjamin為主角錄下的黑白影像,世界最後一隻圈養的袋狼於1936年9月7日去世,而牠的後期鏡頭也在1935年3月在同一個圍場中拍攝,因此澳洲國立影片與聲音檔案館(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NFSA)為了因應全國瀕危物種日,決定將這隻「最後的袋狼」生前黑白影片修復為彩色,讓民眾可以看到牠完整的模樣並重視物種瀕臨絕種的議題。
(封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