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唇槍舌劍」 雙邊關係進入「競爭性接觸」階段

斯影 - BBC 中文 2021/03/25 11:45 斯影 - BBC 中文 字級:
讀稿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唇槍舌劍」 雙邊關係進入「競爭性接觸」階段

▲拜登政府上任後首次美中高層會談在爭鋒相對中落幕。兩天後(3月22日),美國便緊隨歐盟其後,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紛紛宣佈對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人權的中國官員實施制裁。中國隨即反制,宣佈制裁歐洲議會議員及學者,並與俄羅斯一起,共同譴責西方的制裁措施。(圖/GETTY IMAGES)

鑒於雙方交鋒中言辭激烈,許多中國觀察者對於阿拉斯加會談能否幫助緩和雙邊關係並不樂觀。但時隔九個月後,美中能舉行「破冰」會面,從某種意義上預示兩國關係會趨向「可預測穩定」。

這種穩定並不意味著回到之前持續數十年的「接觸」(engagement)時代,也不完全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對抗,而是在一種新的框架下展開,有評論稱之為「競爭下接觸」。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火藥味十足:雙方官員相互強硬指責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新框架下的美中關係

在阿拉斯加會談中,美中雙方拋開慣常外交禮儀,直言不諱表達各自立場。從公開的談話內容上看似乎沒有新意。但從雙方對一些理念和議題的闡述可以看出未來美中關係的基本走向。

在會晤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強調:「要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他提到,中國對新疆、香港和台灣的行動,對美國的網絡攻擊,以及對美國盟友的經濟脅迫,「都威脅到維持全球穩定的基於規則的秩序」。

美方開場白後,中國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花了16分鐘駁斥美方,稱美國沒有資格批評中國。這一激烈反應成為國際廣泛關注的焦點。

楊潔篪駁斥了布林肯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看法。他說,「中國所遵循的、國際社會所遵循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國家所鼓吹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楊潔篪還駁斥了美國所倡導的普世價值,強調「美國本身不代表國際輿論,西方世界也不代表」。

但分析認為,「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將是拜登政府在短期內對華政策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東亞系副教授馬釗對BBC中文說,在經歷了新冠危機、民粹主義,特別是中國崛起之後,無論是作為領導者的美國,還是作為挑戰者的中國,都在尋求改變。布林肯重提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並非是要回到2016年或者2008年,而是展望未來,打造一個美國認可的新體系,約束中國的行為」。

楊潔篪的激烈反駁也預示著中國對美國的新態度。十幾年來,北京一直要求華盛頓「相互尊重」,而現在,針對中國認為的美國居高臨下的態度,外交官們不再低調、被動,而是主動出擊。

許多分析認為,楊潔篪的開場白是事先計劃好的,不是即興回應。而中國代表團此行旨在向公眾傳遞「中國不示弱」,甚至「中國更強」的信息,並且以一種抓眼球的方式傳遞了這一信息。

馬釗說,「雙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各自國內的怨氣與呼聲,這都為日後更加務實、低調的接觸創造了一些必要的空間。」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認為,阿拉斯加會談實際上給美中關係定了調。

他對BBC中文說,中方願意在平等的基礎上合作,但不能容忍美方干涉中國內政,也不承認美國在人權等問題上佔據道德高地;而拜登政府雖然會沿用部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特別是高舉制裁大棒」,但也會更務實,尋求與中國合作。

「短期內,美中關係應該會更具有預測性,相對穩定,但不會顯著改善;長期來看,將處於激烈競爭狀態。」 朱志群說。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員湯姆· 賴特(Thomas Wright)將目前美國的對華政策稱為「競爭性的接觸策略」。

他撰文稱,美國對中共的利益構成威脅,而中共也在挑戰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和美國的利益,華府和北京都必須承認這一點。「承認這一事實將使兩國在競爭時,在雙方不同的國家制度下展開坦率的戰略對話,」他稱。

賴特寫道,阿拉斯加會談實際上是兩國關係走向穩定的必要之舉,「激烈的公開交流為開啟競爭時代確立了更誠實的方式,雙方因而進入更加艱難的下一個階段。」

阿拉斯加會談
Getty Images
阿拉斯加會談

美中競爭背後的陣營對抗

阿拉斯加會談兩天後,3月22日,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宣佈制裁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中國官員和實體。這是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歐盟首次就中國侵犯人權問題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隨即反制,宣佈對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名歐洲人士實施制裁。

美國的舉動基本延續了上一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即通過制裁牽制中國。而中國的反制也與過去一年中國提出的要在外交關係中提升對等原則如出一轍。比如去年年底,當美國制裁破壞香港自治的中國官員時,中國也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國官員實施「對等制裁」。

拜登政府曾表明將恢復並加強與盟友之間的關係。在阿拉斯加會晤之前,拜登新政府與印太地區主要國家舉辦「四方安全對話」。3月15日,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部長首次外訪,選擇日本為第一站,緊接著是韓國,並與雙方舉辦具有重要意義的「2+2會談」。結束兩國訪問後,美方才在回華盛頓的途中與中國高級官員會晤。

不過,這些舉動並不意味著美國在聯合盟友對抗中國方面已經取得成效。朱志群認為,美國在阿拉斯加會談前的布局是「為了營造一個氣氛」,讓中方知道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得到盟友支持的。但按照中方的說法,是「美國沒有自信,夜行唱歌給自己壯膽。」

而對於美國在會晤後實施的制裁,朱志群說,在中美競爭中,這些盟友本來就是站在美國一邊,沒有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穆斯林國家支持或參與美國的制裁措施。 這說明西方國家對華制裁並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馬釗認為,單純就此次制裁來評價拜登政府多邊外交制衡中國政策的成效為時尚早,真正的考驗是美歐、美加、美澳等在經貿領域內是否能形成對華的制衡聯合體。

他說,「此前中國之所以能從容應對特朗普的貿易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邊與美國打關稅戰,一邊對歐洲降低關稅拉攏歐盟國家,利用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在一打一拉之間,尋找戰略緩衝。拜登雖然摒棄了單邊主義,但是他倡導的政治與價值觀,是否能完全抵助消中國巨大市場的誘惑,目前還無法評判。」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中國外長王毅在中國。
Getty Images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中國外長王毅在中國。

另一方面,阿拉斯加會談剛結束,中國就接待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此期間,中俄兩國共同譴責了西方國家對新疆官員的制裁。

拉夫羅夫說,歐盟「單方面」制裁中國官員的決定也「破壞了」與俄羅斯的關係。他還表示,他和中國外長王毅都認為,將制裁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王毅表示,大國「不能以自己的標凖肆意干涉別國內政,打著民主人權旗號搞政權更迭」。

會後,中俄還發表關於當前全球治理若干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的第一條有關人權,其中指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摒棄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和搞雙重標凖,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該領域對話。」 這些舉動意味著,在美國聯合盟友對抗中國之際,中國也在聯合一些國家反擊。

朱志群說,「讓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好像世界又要出現東西方兩大對抗的陣營。」

馬釗也有類似感觸。 不過他認為,中俄合作的戰略意義和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對中國來說, 以目前的狀況,俄國不具備在市場、投資、消費、技術等方面替代美國,如果和美國鬧翻了,它所遭受的損失,不可能從俄國身上能得到補償,」他說。

 

【往下看更多】
中美阿拉斯加「火爆」會談背後或有各自國內政治需求
中美高官會晤、亞特蘭大槍擊案引發亞裔恐慌、李敖兒子李戡專訪與更多BBC重要故事
美國亞特蘭大槍擊案:六名亞裔死亡,事件掀起亞社恐懼與憤怒

 

【今日最熱門】
台股慘綠它們「紅通通」 00937B、00687B投等債美債ETF抗跌
台股創史上最大跌點 證交所喊話:基本面穩固
議員弟被開單分局長赴服務處解釋? 警:例行性拜會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