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etty Images)
鱘魚是是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世界野生鱘魚處於瀕危狀態,大鱘魚變得罕見。一些種類滅絶。
多家國際環保組織近期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警告說,近1/3的淡水魚麵臨滅絶的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環境首席顧問戴夫·蒂克納說,淡水棲息地在世界各地都處於「災難性的衰退中」,英國、歐洲也不例外。
此份報告發表之前的一個月,中國當局宣佈,從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內禁止捕漁。
發表聯合報告的保護組織說,在已知的淡水魚種類中,有80種物種已經滅絶,僅2020年一年就有16種。
全世界有至少數以百萬計、甚至上億的人口要依靠淡水魚作為食物,或者通過釣魚、捕撈淡水魚和淡水魚貿易和養殖作為收入來源。
造成淡水魚種群和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包括:環境污染、不可持續的捕撈,以及在河流和濕地築壩和排水等等。
報告舉例說,鱘魚是是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世界野生鱘魚處於瀕危狀態,大鱘魚變得罕見。一些種類已經滅絶。
報告指出,在過去50年中,遷徙魚類的數量大幅下降了3/4。同一時期,被稱為「巨型魚」的體積較大的淡水魚物種總數驟減了94%。
這份報告由16個自然保護組織共同完成,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倫敦動物學會(London Zoological Society ,ZSL)、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和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在英國水域的淡水魚中,鱘魚(sturgeon)和江鱈(burbot)已經消失不見,野生三文魚(salmon)也正在消失,歐洲鰻魚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淡水魚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水文狀況不佳,主要是原因是污染、水壩和污水排放。
它呼籲政府通過落實執行現行法律、加強《環境法案》要求的保護以及倡導一系列強有力的全球自然生態恢復目標,使淡水生境恢復健康。
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環境首席顧問戴夫·蒂克納說,淡水棲息地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物種棲息地之一,但正如上述報告所表明的那樣,淡水棲息地在世界各地都處於災難性的衰退中。
他表示,人類生活的大自然正在「自由落體式」地衰退,英國、歐洲也沒有例外,野生動物在英國、歐洲污染的水域中掙扎求生,更談不上茁壯成長了。
他說,如果政府要認真對待環保承諾,它必須言行一致,清理河流,恢復淡水棲息地的健康環境。
自然保護協會的卡門·雷文加表示,淡水魚是一個多樣化和獨特的物種群體,它不僅對我們河流、湖泊和濕地的健康運作至關重要,而且至少數以百萬計的人--特別是窮人,也依靠它們獲得食物和收入。
她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的是,需要找到私營部門、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的集體政治意願和有效合作,實施保護淡水物種的解決方案,同時確保滿足人類的需求。
淡水生境信託基金的傑里米·比格斯博士也評論說,為了保護淡水生物多樣性,需要綜合考慮較大的水文和較小的水文,全面保護所有的淡水資源:池塘、湖泊、溪流和河流。
世界聞名的英國媒體人、自然博物學家大衛·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多年來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製作了一系列自然保護節目,警告全球物種不斷大幅減少、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其中也包括淡水環境惡化、魚類減少甚至滅絶問題。
在中國,最大的兩條淡水河長江與黃河同樣存在著因為人口增長後過度捕撈造成的野生魚類趨向滅絶的嚴峻形勢。
近十多年來,在幾千年來曾經富產青、草、鰱、鱅等各種魚類的長江裏,中國漁民按照傳統捕撈的工具方式已經難以捕到魚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市場開放,長江捕魚進入了巔峰時期。當時,漁民一天就可捕上百斤魚;但現在,有時一天連10斤都無法捕到,而且其中很少有大魚。
魚類資源的驟減已經讓長江沿岸漁民無法繼續依靠捕魚生存。
自然資源遭受的破壞更為嚴重。中國科學家指出,2000年以後,長江水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白鱀豚、白鱘等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相繼滅絶。
中國北方的黃河也處於類似長江的危險境地。中國科學家經過調研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黃河幹流魚類還有120多種,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已驟減至47種。
為保護長江瀕危的生態,中國政府終於做出決定,從2021年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內禁止捕漁。北京的農村農業官員稱,一定要打贏這一場禁漁「持久戰」。
此外,中國首部流域法《長江保護法》也將於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