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衝到紅堡的農民抗議者被指破壞與警方達成的協議,導致抗議演變成暴力衝突。(圖/REUTERS)
印度總理莫迪2021年開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並非中印邊境衝突之類的外交矛盾,而是從前一年底開始的農民抗議。
印度各地的農民反對政府去年11月通過的農業改革方案,在不同農會的組織下,發起了已經持續兩個多月的大規模抗議,要求政府收回法案。
2021年初,印度新冠病毒傳染雖然放慢,但感染總人數已經超過1千萬,僅次於美國;經濟局面愈加嚴峻,而農業改革引發的抗議被認為是莫迪執政6年來最大的內政挑戰之一。
印度農民持續抗議的原因是什麼?下一步莫迪政府會採取什麼手段?印度農民會如何選擇?
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也是世界人口大國。印度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2%。但工業化進程讓印度農民日益陷入整體危機的境況。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40%以上的勞動力在從事農業勞動。但自從上世紀60年代實行的政府干預的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利益,但阻礙了印度農業市場化、規模化進程。
而近年來印度沒有官方公布的農村家庭收入數據,但有農業工資(農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的增長率都在放緩。而通貨膨脹率超出了收入增長。
數據顯示,印度公共和私人對農業的投資近年來一直在下降。
印度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官方調查發現,在過去3年中,農民承擔的平均債務額增加了一倍多。關於負債農民是否應該獲得債務減免的政治辯論在印度早已持續很久。
雖然製造業增長吸收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但在新冠疫情之下,失業率創紀錄高漲。而很多失業的打工人口返回鄉村,在小農經濟中維持生計。
面對農業部門對印度GDP的貢獻不斷下降,誓言實現印度大國夢想的莫迪決定改革,希望以此來實現農業的市場化,提升印度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學者指出,莫迪政府利用執政黨在議會的多數席位,在缺少與農民、農會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協商的情況下,強行於2020年11月通過了農業市場化的3項法案。
對於印度的農民而言,如此大幅度的改革突然降臨,將對他們的土地、農產品出售以及許多農民所依賴的政府農業補助造成衝擊,影響其生計。
農民擔心,按政府的改革方案,他們很快就會被印度新興的農業企業吞噬。
示威活動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區,農民們封鎖公路和鐵路,限制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人員和貨物的流動。與此同時,農民和農會代表也在通過法律程序挑戰政府決定。大批農民冒著冬日寒冷露天宿營,數十人被凍死。
1月12日,印度高等法院做出裁定,上述有爭議的農業法案暫停執行,直至高等法院做出新的規定。但農民表示抗議活動仍將繼續,要求政府堅決撤銷上述農業法案。
政府與農民舉行的11輪談判均以失敗告終。
在2021年1月下旬,來自印度北方邦、旁遮普邦以及哈里亞納邦的一批農民開著拖拉機,月底前在首都德里附近集結,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拖拉機抗議。
不少抗議的農民衝到了市中心,拖拉機還開到了德里具有政治標誌性的建築紅堡,農民團體將旗幟插在紅堡廣場前的旗桿上,並與警察對峙。
抗議中,一小批開拖拉機的抗議農民違反約定好的抗議路線,與警方爆發衝突,一名農民在衝突中死亡,包括警察在內的至少數百人受傷。
BBC駐印度的記者說,大多數抗議者和警察都保持了克制,遵守了抗議示威的規則。除了誇張的社交媒體上的憤怒之外,抗議組織者白天的集會晚上散去,首都的交通阻塞也有所緩解。
但上述衝突是印度在近期歷史上目睹的一次致命的暴力抗議。
紅堡事件後,印度媒體的社論開始嚴厲批評反農業改革抗議出人意料地演變成暴力衝突的局面,稱農民的抗議活動已經失去合法性。
參與抗議的農會領導人也譴責了暴力,並將混亂歸咎於本來和平遊行中的一小批「流氓分子」。
至於局面下一步進展,BBC駐德里記者認為,一個危險是,經歷了紅堡的暴亂衝突後,已經同意將農業改革法案擱置18個月的印度政府有可能拒絶再向農民讓步。而主要是來自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的農民在抗爭了兩個多月後,也不願接受被認為抗議失敗、返回家鄉。
但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有可能利用2月1日聯邦預算出台的機會推出更多讓步和吸引農民的措施;至於示威者,他們認為反對派政治家應該在議會中為抗議者爭取更多的權益。
記者說,加強對話和磋商似乎是打破目前對峙雙方「信任赤字」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