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彈劾的總統,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圖/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
川普是美國歷史上第三位遭國會下院彈劾的總統,如果不算辭職的尼克松。不過,他2019年、2021年兩次遭彈劾,卻是歷史第一。
那麼,歷史上其他二位遭彈劾的總統,還有一位險遭彈劾的總統,經歷了什麼?
美國第17任總統約翰遜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三歲喪父,多年後隨母親和繼父全家移居田納西州,在那裏當裁縫。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資料介紹,他從未上過學,但自學成才,通讀背誦了美國憲法全文,後來娶了一位鞋匠的女兒,提高了讀寫能力。他是堅定的民主黨人。
約翰遜的政治生涯從最基層起步,一路走高,進入聯邦參議院,在南北戰爭中是唯一一位支持聯邦、支持林肯的南方參議員,後來成為林肯的副總統。1865年林肯遇刺後,約翰遜接任。
內戰結束後陰影不散,約翰遜跟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在南方戰後重建議題上始終衝突不斷。當時的「激進共和黨人「一致在推動立法保護被解放黑奴的權益,對前南方軍隊將領。約翰遜則動用總統否決權阻擋共和黨的每一次努力。
1867年3月,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總統解僱內閣成員必須事先徵得參議院批准。約翰遜的回應是乘眾議院休會暫停了內閣一名政治對手,埃德溫·斯坦頓(Edwin Stanton) 的職務,斯坦頓則把自己反鎖在辦公室,拒絶離開。
斯坦頓風波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 眾議院立刻起草了包括11條指控的彈劾案。
眾議院投票通過彈劾案,提交參議院,最後以一票之差彈劾失敗;彈劾總統必須獲得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支持,約翰遜彈劾案的得票比這個最低線少了一票。
有些記載說,約翰遜得知彈劾案失敗的消息時哭了,併發誓要為自己恢復名譽。這一點似乎不太成功。
經過彈劾風波,他繼續總統任期直到屆滿,在任的最後幾個月繼續在由來已久的權力爭鬥中糾纏不已。
1869年,共和黨候選人尤利西斯·S·格蘭特將軍當選總統,約翰遜黯然退場,但仍秉承自己一貫的風格,不顧傳統缺席格蘭特的就職典禮。格蘭特總統任內,「激進重建」計劃得以推行。
約翰遜是美國歷史上最窮、唯一一位沒有上過學、出生社會底層的總統;他還給後代留下一份遺產,就是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買了阿拉斯加。
嚴格說來,美國第37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1974年幾乎被彈劾,但彈劾案在眾議院的投票表決沒有發生。彈劾的起因是水門醜聞。
他手下的人撬門潛入民主黨全國總部,事發後舉世嘩然。調查發現,付給撬門入室者的酬勞,來自尼克松競選連任的競選資金。
那個地方在首都華盛頓特區一個叫水門(Watergate)的辦公樓群裏,史稱」水門事件「。
醜聞曝光後持續發酵,從簡單的撬門偷竊案開始,事態愈演愈烈,最後牽扯到白宮最高層,總統的幕僚和手下。
事發後將近兩年時間,尼克松一直在設法擺脫自己跟醜聞的幹系,但似乎越描越黑。經過一系列的司法訴訟,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判決,要求總統必須交出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錄音帶,尼克松不得不服從。
這份後來臭名昭著的」煙幕彈「錄音帶上,可以聽到他親自命令下屬讓中央情報局(CIA)向聯邦調查局(FBI)施壓,停止後者深入調查水門大樓被侵入案件。
至此,尼克松再也無法從醜聞中脫身。
1974年7月27日,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投票通過了有三項指控的彈劾動議:阻撓司法、濫用職權、藐視國會。按照程序,這份議案被提交眾議院全體投票表決。
普遍認為如果眾議院就此表決,肯定全票通過,參議院也不會反對。但是,這個表決沒有發生。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辭職。到目前為止,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辭職的總統。
他在辭職講話中說:」我從來都不言棄。任期結束前離職跟我所有的本能相悖。但是,作為總統,我必須把美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副總統福特在尼克松辭職後一個小時宣誓就職。此時,尼克松和家人已經乘空軍一號專機抵達加利福尼亞州克萊門特。下飛機時,他已經是一介平民。
一周後,9月8日,福特總統宣佈赦免尼克松,對後者在總統任內的所有違法行為不予訴訟。不到兩年後又逢大選,福特敗選,民主黨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當選總統。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去世。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出席葬禮,致悼詞時著重於尼克松的外交業績。
美國白宮網站提到尼克松的政績包括:美國宇航員於1969年首次成功登陸月球,1972年尼克松出訪莫斯科和北京,與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斯涅夫簽了限制戰略核武器開發的條約,與中國開始改善關係,結束了越南戰爭,促成以色列和埃及、敘利亞停火。
美國第42任總統比爾·克林頓來自阿肯色州,民主黨,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嬰兒潮」年代出生的總統,1993年就任時東西方冷戰已經結束。
進入白宮一年後,克林頓就麻煩纏身,司法部獨立檢察官肯尼斯·斯塔爾(Kenneth Starr)開始對他立案調查,從「白水門」地產交易開始,範圍不斷擴大,到1998年1月,調查的目標對凖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緋聞。
於此同時,克林頓還是另一樁性侵案的被告,一位名叫普拉·瓊斯(Paula Jones)的女子指控他性侵犯。審理過程中被問及他跟萊溫斯基的關係時,他發誓說自己跟萊溫斯基沒有不正當關係。
幾天后,他在白宮一次公開亮相時重申,「我跟那個女人,莫妮卡·萊溫斯基,沒有性關係。我從未指示任何人撒謊,一次都沒有,從來沒有。」
1998年9月9日,斯塔爾調查報告提交國會,共445頁,隨後向公眾開放。報告用很大篇幅記錄了萊溫斯基提供的證詞,涉及淫穢猥褻的細節。
萊溫斯基稍早跟斯塔爾達成豁免協議,作為交換她同意配合調查,提供證詞。
報告中列出11項足以發起彈劾的指控。同年12月,眾議院投票,基於兩項指控彈劾總統:作偽證、妨礙司法公正。
1999年2月,彈劾議案在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投票,票數不到三分之二,還差17票,彈劾不成,克林頓解脫。
性醜聞不斷發酵,要求他下台和彈劾的呼聲不斷高漲,克林頓堅決不辭職。同時,他的民意支持率不降反升。
1998年1月底,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委託蓋洛普民調公司作的一項民意調查,克林頓的民意支持率前所未聞地高漲,達到67%。
最後,克林頓繼續留任總統,本來期望借民主黨總統醜聞在1998年中期選舉時大有斬獲的共和黨徹底失算 — 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都戰果累累。
克林頓2001年1月離任時,民意支持率65%,超過了之前半個世紀中所有的美國總統。
不過,接下來的大選,民主黨失去了白宮。經過佛羅里達州漫長的點票曲折,最終聯邦最高法院裁決把共和黨候選人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送入白宮,民主黨的戈爾(Al Gore)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