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反壟斷:從創新者到收租者的反思

聽新聞
▲(圖/Getty Images)

過去20年間,大陸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依托龐大的大陸市場,成長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美團、京東、字節跳動等可以匹敵歐美互聯網巨頭的大公司。

今年11月,從螞蟻集團暫停上市開始,互聯網巨頭們面臨大陸監管層反壟斷的密集火力,其中阿里巴巴首當其衝。

專家認為,原本創新能力極強的互聯網企業,逐漸做大為平台經濟,形成市場擠出效應,遏制創新能力,損害了市場競爭秩序,對整體經濟負面影響超過正面,因此招致監管注意。

「反壟斷風暴」

如果說12月的大陸颳起「反壟斷風暴」或許並不為過。從高層喊話,到監管行動,大陸互聯網巨頭們不得不節節後退。

12月11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3天後,市場監管總局就向阿里巴巴、騰訊等開出三張反壟斷罰單,還表示「互聯網行業不是反壟斷法外之地」。

12月15日,金融監管層也站出來——大陸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公開表示,互聯網平台存款模式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

3天後,螞蟻集團就公告稱已經主動下架平台上的互聯網存款產品。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多家頭部互聯網金融平台快速跟進,相繼下架銀行存款產品。

大陸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則將矛頭指向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稱其誘導過度消費,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作為回應,12月23日,螞蟻集團花唄近期降低部分年輕用戶額度,倡導更理性的消費習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月22日,消費領域接棒,繼續反壟斷。市場監管總局舉行規範社區團購秩序的「行政指導會」,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今年在社區團購砸入重資的互聯網公司都參會。

此起彼伏的監管動作在12月24日達到「高潮」——這一天,央行等金融監管機構宣佈再次約談螞蟻集團;同時,市場監管總局宣佈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rs6IhX4pE&feature=emb_title

強力政府與驚弓之鳥

半個月的密集動作,讓阿里巴巴在股票市場吃不消。上周港股兩個交易日共累計蒸發市值逾8300億港元,24日在美股大跌13.3%。本周一(28日)收盤時跌幅達8%,為7月初以來收市最低,單日市值蒸發近3940億港元。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稱,大陸當局指阿里巴巴涉嫌壟斷,同時螞蟻也被針對,對公司是雙重打擊,因此應該還要繼續下跌,可能跌穿200港元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風暴來襲下,互聯網巨頭們似乎成了「驚弓之鳥」。上述諸多動作背後,監管層大多只在喊話,尚未正式出手,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主動大幅收縮。

「相比歐美,大陸有強力政府,可以與科技巨頭對抗,甚至讓他們公開道歉、『自我整頓』等。中共要顯示出自己才是最大的玩家,科技巨頭們則相形見絀。」諮詢公司博達克(BDA)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向BBC中文表示。

鄧肯·克拉克認為,雖然中共需要科技巨頭們的效率來提升消費,也不想從根本上降低科技上的創新能力,但關於國有企業在經濟中主導地位的討論,總感覺有種風險——長期而言大陸希望統治這些公司,即便這僅僅是企業家和投資者的感覺。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
Reuters

互聯網領域津津樂道「賽道理論」——新的商業模式意味著一條新賽道,大大小小科技公司競逐其上,攻城略地,最後贏者通吃。從電商、團購、外賣、短視頻、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等等無不如此。

2012年,在疫情打擊下,大陸意外浮現出一條新賽道——社區團購。消費者在疫情中習慣通過這種方式購買生鮮食品和日用品,疫情後習慣依然延續。

今年下半年,大量互聯網巨頭撲向這個賽道,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都砸下重金在這條賽道上開疆拓土。除了用高薪快速聚集人才,巨頭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他們熟悉的手段——補貼。

比如,滴滴出行CEO程維對旗下社區電商業務表示,「投入不設上限,將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大陸媒體報道,平均一家巨頭在每個省每月虧損3000-4000萬元。大量蔬菜生鮮和日用品,在補貼之下出現0.9元一斤,甚至0.1元一斤的秒殺價。

通過「燒錢」來跑馬圈地,在大陸的互聯網商戰中反覆上演,遠的有滴滴和快的,摩拜和ofo,近的有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

但在疫情衝擊下,大陸經濟受傷不輕,尤其是菜販、社區小店等微型經濟,社區團購的補貼大戰,恰恰傷害了這些弱勢群體。因此輿論批評聲四起。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巨頭都在弄社區買菜,卻沒有把錢投到基礎科學研究上去,老是在流量和「最後一公里應用」上做文章,其實就是用自己對流量、對生態的壟斷,依靠補貼獲取市場地位,最後通過提價來賺錢。

大陸官媒也加入聲討之列。《人民日報》發文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反思互聯網經濟

。
BBC

早期的阿里巴巴無疑是創新者,從無到有地開創了大陸最大的「B2C」和「B2B」電商平台,以及大陸最早的電子支付平台支付寶,再到阿里雲,接連推出顛覆式創新。但不斷有批評聲認為,阿里巴巴從創新者逐步變成壟斷者。

鄧肯·克拉克不願用「壟斷者」的說法,而委婉地用「市場主導者」。他是暢銷書《阿里巴巴:馬雲和他的102年夢想》的作者。

作為阿里巴巴的長期觀察者,他認為,「從創新者到市場主導者的轉變,先是企業家們感受到的,大概從10多年前開始,初創企業不得不苦於接受阿里投資還是騰訊投資的問題,從短視頻、電子商務到出行和外賣,都出現這種現象。我們看到兩個帝國的浮現。」

一條條互聯網賽道上,領先者背後往往能看到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身影。通過高強度投資,兩家公司逐步構建起各自的商業疆域,大陸排名前30的App中,超過20個都來自兩家巨頭。據估算,阿里系和騰訊系的企業市值都達到10萬億的超大規模。

這使大陸的創業者面臨一個難題——要麼接受阿里或騰訊的投資被收編,要麼等待阿里和騰訊攜巨資入場與自己競爭。最近的例子就是社區團購,早在該領域立足的興盛優選,旗下員工被巨頭們數倍於己的工資挖走,在巨頭們補貼之後,自己的價格不再有競爭力。

「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天敵,更是創新發展的天敵,而監管不是,」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稱,世界各國的監管經驗都表明,對壟斷資本的監管從來都是從嚴為佳,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任由壟斷資本特別是數字寡頭凌駕於法律和監管之上。

當互聯網經濟觸及金融——監管似乎變得更為急迫。鄧肯·克拉克提到,螞蟻集團相比其他互聯網公司不一樣,實際上它更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是金融公司。而在金融領域必須對消費貸等業務進行監管,因為觸及貨幣體系和更廣泛的金融穩定問題,科技公司的「規模經濟」優勢和監管層要求的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以及要有足夠資本支撐貸款等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

「接下來不管在大陸還是海外,發展高科技的時候防止壟斷,都會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不能盈利企業自己拿走了,社會成本讓大家一起承擔,」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爽稱認為,未來肯定是要加強監管,特別是金融科技方面,預計都需要牌照,如果歸類為金融機構,就要面臨流動性、資本充足率等要求,相應的監管都會跟上。同時,反壟斷的政策也會跟上。

大陸 壟斷 創新能力 螞蟻集團 阿里巴巴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台灣金牌啦!!!!4:0完封日本 中華隊12強奪金破台灣記錄 終止日本國際賽27連勝

台灣金牌啦!!!!4:0完封日本 中華隊12強奪金破台灣記錄 終止日本國際賽27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