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登月 人類探月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聽新聞
▲(圖/EPA)

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器升空,在月球著陸採樣,將在本月中返回的消息,再次讓中國的航天工程舉世關注。

嫦娥五號如果順利返回,中國將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月球土壤和岩石,將是繼美國、蘇聯之後,全世界第三個有能力到月球採樣的國家,也將是44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挖土」的國家。

除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歐洲太空署、日本、以色列和印度都在進行探月工程。不過,美國仍然是地球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讓宇航員登上月球的國家。

對一個國家而言,有探索月球的能力標誌雄厚的技術實力,而且要成為探月精英俱樂部的成員,除了技術「超凡脫俗」,還必須有相當的財力和人力。

美國在1960年代開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當時耗資250億美元,共有40萬人參加。

人類探月工程的起因是什麼?美、俄、中三國的探月過程怎樣?究竟它有什麼實際價值?圍繞探索月球,為什麼爭議一直不斷? BBC中文梳理有關美國、蘇聯(俄羅斯)和中國的探月曆史、爭議即未來。

中國嫦娥奔月

2004年,中國批准月球探測,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根據中國的計劃,嫦娥工程分為三個階段:

  • 無人月球探測
  • 載人登月
  • 建立月球基地

自2007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已經先後發射了二號、三號和四號及現在的五號「嫦娥」探測器。「嫦娥三號」2013年12月2日登上月球後,「嫦娥四號」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創了世界第一。

實際上,本世紀以來的三次探測器登月行動,全都是中國的「嫦娥」。

火星探測:繼阿聯酋之後,中美兩國也將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儘管中國的太空成就遠遠落後於美國和俄羅斯,但中國正在有條不紊地取得進展」。

中國自2003年將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後,至今「神舟」飛船已經將十多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中國還在2020年7月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並計劃在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太空站。

就中國的探月工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曾多次講話。 2013年,他說:「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最近幾年,他講話的核心也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轉為「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美國阿波羅計劃

美國宇航員登月
Reuters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在月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表面踩下印記。這是人類首次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也留下了那句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完成6次載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帶回約38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樣品。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方網站上,對當年的阿波羅計劃的宗旨有這樣的總結:

「美國舉全國之力使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說出那番話,實現了人類古老的夢想。阿波羅計劃的目標不僅僅是讓美國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它們還包括:

  • 建立技術滿足其他在太空的國家利益;
  • 實現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卓越地位;
  • 實施月球科學探索計劃;
  • 發展人類在月球環境中工作的能力。」

正如中國探月的「強國」「復興」目標一樣,美國當年的阿波羅計劃,也事關美國的國家榮譽與強盛。阿波羅計劃的起因正是美國當年與蘇聯的「太空競賽」。 這場競賽以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美國大勝而告終。

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興起,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2017年12月曾經簽署太空政策指令,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

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爾忒米斯探月工程(Artemi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將爭取在2024年之前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其中將包括一名女宇航員。美國還計劃與商業機構和國際伙伴合作,在2028年之前建立起可持續的探月工程,並利用對月球的知識,爭取將宇航員送上火星。

俄羅斯/蘇聯「聯盟」登月計劃

中國航天工程後起直追,美國有意重振昔日輝煌之際,人們似乎忘記了在世界航天史上,曾經的蘇聯是航天領域的領跑者, 創造過諸多「第一」,作為前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如今也依然是國際航天領域的重要一員。

蘇聯時期創造的「第一」包括:第一名宇航員飛向太空、第一次實現太空行走、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軌道空間站」,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

  •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 ),成為將人造物體送入近地軌道的第一個國家。
  •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的「月球二號」(Luna 2)探測器在月球硬著陸,成為第一個成功使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的國家。
  •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搭乘「東方」號(Vostok 1)飛船,完成歷時108分鐘的飛行後成功返回地球。
  •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日出2號」(Voskhod 2)航天飛行期間實現了離艙12分鐘的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
  •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Salyut 1)。同年6月7日,蘇聯「聯盟11號」( Soyuz 11)宇宙飛船成功把三名宇航員送入了空間站,完成了人類航天史上的又一件壯舉。
  • 1986年2月20日,蘇聯「和平號」(Mir)空間站的核心艙發射升空。這是蘇聯建成的人類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可以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

在「和平號」空間站其後十幾年的生涯中,蘇聯為「聯盟」登月計劃設計製造的「聯盟」宇宙飛船成為聯繫地球與和平號空間站的重要交通工具。

月球可開採的資源
BBC

至今,美、俄以及其他國家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仍然仰仗「聯盟」號宇宙飛船的運輸能力。

資源歸屬

早在冷戰時代的太空探索之初,航天機構可能直接獲得外星球資源所有權就已經成為一個潛在的問題。美國太空總署計劃第一次載人登月任務時,聯合國就已經制訂了一份《外層空間條約》(Outer Space Treaty)。

《外層空間條約》1967年10月10日生效,無限期有效。該條約被認為是國際空間法的基礎,號稱「空間憲法」,迄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這一條約。

該條約指明:「不得通過提出主權要求,使用、佔領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把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據為己有。」

1979年,聯合國又制定了《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Agreement Governing the Activities of States on the Moon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即所謂的《月球協定》。這一協定規定,空間探索必須用作和平用途,而任何人計劃建設太空站,必須向聯合國匯報空間站的具體位置和建立的理由。

協議還指出「月球及其自然資源均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並且在月球資源開採切實可行之前,就要先制定相關的國際協定。

不過,《月球協定》的問題在於,只有11個國家承認。法國是其中一個,印度也是一個。而絶大多數太空領域大國,包括中美俄都未有承認該協議。

資金投入

美國和蘇聯當年的太空競賽,雙方都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中國如今大規模的探月「嫦娥」工程究竟投入了多少資金,至今中國官方沒有公開數字。

2006年中國官方媒體引述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中國探月一期總經費為14億元人民幣,每年約佔GDP的三萬到四萬分之一。他說這是當時北京修兩公里地鐵的造價。

然而,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繼續,相關的資金投入不再公開。

2019年1月,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在回答路透社記者和中國媒體記者提問時仍然堅持中國「花的錢不多」,、「可能跟我們修一公里的地鐵也差不多」,但強調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

嫦娥 月球 大陸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