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泰國反對總理和泰王的示威持續數月,並且違抗禁止民眾聚集的禁令,那裏的民主活動人士正越來越多地參考和採取香港示威者使用過的策略。
上周五(10月16日),當曼谷的示威者舉起雨傘遮擋催淚氣體的時候,情景與去年發生在這個中國半自治城市的反政府示威驚人地相似。
從頭盔到防煙面具再到「快閃族」和溝通手勢,泰國這場由學生領導的運動正在借鑒香港年輕社運人士的經驗,用於自己這場爭取社會變革的抗爭。
以下這三個方面,可以在泰國的示威當中所看到香港的影子。
上星期,許多泰國的示威領袖被捕後,社運人士改變了策略。
「他們以為逮捕了領頭人就會令我們停下來,」24歲的示威者阿巴(Pla)在周日曼谷的勝利紀念碑前向數以千計的示威者說,「沒有用的,今天我們都是領頭人。」
沒有「大台」的去中心化領導方式是香港此前連續持續七個月的示威當中一個標誌性的特徵——很多人認為這也是令運動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原因。
雖然有一些代表人物,但是決策都是交給示威者自己做出的,最廣泛的是通過網上平台,以及加密的即時訊息應用程式Telegram來組織——這在很短時日內就聚集了很多人。
在泰國,最近這些天的Telegram使用率直線上升。自從政府上周實施禁止四人以上的政治聚會以來,示威者就一直用它來組織集會。
一個核心抗議團體自由青年運動(Free Youth)組織發起的群組,建立之後訂閲者數量最多曾達到20萬。泰國當局對此的回應是下令網絡提供商禁用這一應用程式。
雖然很多泰國人都是以非示威性質的觀察者身份使用Telegram,但是活躍用戶是通過群組來實施策略——從示威應該在哪裏進行到隨時更新警察所在的位置。
就像香港示威者一樣,泰國的社運人士亦以投票進行決策。在周一,自由青年運動的臉書(Facebook)主頁問支持者,他們是否應該停止一下,以「care」的表情代表停止,以「wowo」的表情代表示威。他們決定繼續。
泰國示威者現在正試圖「盡可能地保持平板式結構,讓領導層開放並且可替代」,悉尼大學政治科學學者艾姆·辛朋(Aim Sinpeng)說,「這與泰國過去通常圍繞一些有影響力的人領導個人參與的示威是非常不一樣的。」
近日,「#everybodyisaleader(人人都是領導者)」的話題標籤在社交媒體上的使用量一直上升,艾姆博士說這是試圖「重新支撐起這場運動……保護它免受政府的迫害」。艾姆博士的研究焦點是東南亞的數字化政治。
在過去一個周末,曼谷街頭演變出了一種新的語言。當中的基礎正是借鑒自香港。
要表示他們需要頭盔,活動人士會舉起他們的雙手,在頭上擺出一個三角型;手指交叉表示有人受傷;食指逆時針方向轉動表示警告要散開。
精明地使用手勢語這種方式最初是在香港出現的,它已經變成示威者在人群當中溝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國的活動人士將這套手勢語搬了過來,還加上本地發展出來的各種信號,在社交媒體上通過一些圖表分享出去。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歷史系副教授瓦莎娜(Wasana Wongsurawat)表示,自從活動人士的擴音喇叭被沒收之後,他們就尋找創新的溝通方式。
周六曼谷的一次示威當中,她看到活動人士派發她形容為「叢林電話」的東西,用來傳達警察抵達的信號,或者為前線的示威者要求雨傘等物資。
「有一個人會大叫『水炮來了』,然後人群裏就會開始重覆傳達這句話,兩分鐘內訊息就會從示威人群的一端傳到另一端,」瓦莎娜博士向BBC表示,並且說在他們懷疑的裝備到來之前,人群就散開了。
泰國與香港的示威雖然是源自各自本地不同的緣由,但是他們的社運人士卻在彼此的處境中看到共通點。
在泰國,示威者要求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下台——他曾是政變領袖,去年在一次有爭議的選舉當中成為總理。示威者還要求對國家權力巨大的王室進行改革,這對於一直以法律禁止冒犯君主的泰國王室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香港,社運人士同樣要求他們的領導人、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台,同時還要求全民普選,抗議北京對這座半自治城市的事務逐漸增加的影響力。
在兩個地方,民主倡議者均將他們的政治抗爭看作是新抗爭時代的共同事業。
今年較早前,他們將自己稱為「奶茶聯盟」——一個由泰國、香港和台灣社運人士組成的鬆散網絡聯盟。在三個地方,奶茶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經典飲品。
泰國示威領袖經常說,香港的運動啟發了他們;而香港的社運人士也表達了他們的團結,向對方提供示威保護裝備、網絡安全以及急救方面的建議。
香港知名社運人士黃之鋒時常在推特(Twitter)上以「#StandWithThailand(和泰國站在一起)」的話題標籤表達對泰國運動的支持。上周他寫道:「人民不應該懼怕政府,只有政府應該懼怕人民。」
泰國和香港新一代示威者的突出之處都是他們的年輕和善於運用現代科技。
「2020年泰國的示威文化是互聯網網民的示威文化,」瓦莎娜博士說。她指出,社運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訊息是何其熟練。
通過借鑒香港的「打法」,泰國社運人士希望他們的運動能持續下來。
這名歷史學者補充說:「高中和大學生在一段如此長的時間裏和水炮及催淚氣體對抗的事例是絶無僅有的。」
諾丁漢大學在馬來西亞的榮譽交流研究學者布裏吉特·威爾什(Bridget Welsh)說,在東南亞,整個示威的性質正在發生轉變。
在泰國和香港,以及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民主活動人士,正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裏適應著壯大中的威權主義」,他們憑借的是在科技和視覺訊息傳遞的力量幫助下快速改變的策略。
*探亞拉德·多格頌內(Thanyarat Doksone)及蔡曉穎(Grace Tsoi)參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