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出爐 學者讚催生拍賣機制更大價值

聽新聞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天揭曉,美國2位學者因「改善拍賣理論和創新拍賣模式」」獲得殊榮;中研院經濟所所長陳恭平讚譽,這兩位學者在理論與實務都很強,堪稱特例,讓拍賣機制催生更大價值。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獲得,得獎原因為「改善拍賣理論和創新拍賣模式」。

 

陳恭平表示,米格羅姆和威爾森是理論經濟學家,理論經濟學家基本上可視為數學家,研究成果有助於加深對經濟體系的運作與了解,但不見得能創造實際價值,好比哲學能夠讓人對人生有更深遠的認知,卻沒辦法創造產值。

 

「但這兩人是特例,他們非常奇異」,陳恭平說,這兩人提出的見解對實務有很大幫助,他們也在很多國家、企業擔任顧問。

 

至於拍賣理論為何,陳恭平解釋,拍賣機制設計的目的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訊息不完全時,「剝越多皮越好」。

 

舉例來說,A商品打算出售,甲乙丙都有意購買,對甲而言,A商品價值100元,對乙的價值200元,對丙300元;在知道甲乙丙對商品價值認知的情況下,就會把A商品定價設計在200元至300元間,甚至可以定價299元。

 

陳恭平表示,在現實社會,沒辦法知道大家心中的價值,因此需要設計好的拍賣制度,催出最大的價值;其實拍賣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雅虎拍賣、網路關鍵字、股票、債券、5G頻譜等都是。

 

「先前5G頻譜政府就是用了很成功的拍賣方式,若用其他方式,不見得可以有這麼好的價格」,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也說,拍賣機制發展愈來愈複雜,但運用得宜,就可以創造更大價值。

 

吳大任表示,早期古董、珠寶拍賣相當盛行,拍賣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易方式,如今數位時代來臨,平台經濟愈來愈熱絡,透過新的拍賣理論,有機會得到更有效率的結果。

 

陳恭平補充說明,早期拍賣理論只是零星概念,直到1980年代賽局理論出來後,提供很好的數學架構,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在賽局的架構之上,把訊息理論、拍賣理論融合起來,「很多人參與這個過程,這二人(米格羅姆和威爾森)一直參與,是最重要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諾貝爾獎起初的5個獎項不包括經濟學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捐款給諾貝爾基金會,才增設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首次頒發。

 

(封面圖/翻攝自Stanford University臉書)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諾貝爾經濟獎 拍賣機制 美國 2020 史丹佛大學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