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破關斬將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無疑是優秀的影片,藝術和技術層面各種考評都達標甚至超標。這套考評標凖今年又多了一條 — 多元化(又稱多樣性,diversity);新標凖從2024年開始實行。
好萊塢對多元化、多樣性、包容性等話題並不陌生,過去幾年中圍繞這個詞不乏爭論、激辯、抵制、呼籲,都曾見諸媒體,但把它列入參選的先決條件,這還是第一次。
負責奧斯卡獎評選和頒發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公布了具體標凖和指引,多元化考核不達標就沒有資格參與爭奪小金人像。評獎的其他標凖不變。
具體標凖有四條,就「代表性不足的群體 — 女性、少數種族和族裔群體、LGBTQ、殘障人士」的參與做了規定。至少達到其中兩條才有資格獲頒最佳影片獎。
上述群體的成員必須參與的領域:
參加2021、2022、2023年評選的影片則必須填一張涉及整個製作過程和團隊包容性和多元化標凖的表格,跟其他參賽文件一併提交。
奧斯卡因缺乏多樣性而受到批評。
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演員類獎項提名名單上清一色白人,招致激烈批評,許多影星抵制頒獎典禮,也催生了「奧斯卡獎太白」(#OscarsSoWhite)運動。
主辦方表示已經採取行動改進多元性和性別平等狀況,但2020年1月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榜出爐後,好萊塢行業新聞網站說,這就是「奧斯卡太白第2集」。
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獎項提名名單上,唯一一個上榜的非白人演員是《哈麗特》(Harriet)女主角扮演者辛西婭·艾莉佛(Cynthia Evrivo)。她在影片中扮演投身廢奴運動的女奴哈麗塔·塔布曼(Harriet Tubman)。
輿論洶洶,電影學院隨後承諾到2020年實現女性會員和BAME少數族裔會員人數增加一倍。
今年奧斯卡獎投票成員中新增的819人中,女性佔45%,非白人佔36%。
電影學院院長魯賓(David Rubin)和首席行政官哈德森(Dawn Hudson)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引入這些標准將推動電影行業的必要、持久的變革。」
過去10年中,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演員共200人,其中26名有色族裔,最後獲獎的有7人。
美國南加裏福尼亞大學安納堡傳播與新聞學院的包容性倡議(Annenberg Inclusion Initiative)課題研究了娛樂界四大獎(金球獎、美國導演工會獎、奧斯卡獎和評論家選擇獎)過去13年的最佳導演提名名單,發現男導演佔了將近95%。
另一個發現並不令人意外,即有色族裔的女性電影人的比例有所下降,2018年是21.4%,2019年是16.8%。
好萊塢的奧斯卡評選標凖更新版其實借鑒了英國電影協會(BFI)一份表格,那份表格用來審核項目經費申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2016年也借鑒了這份表格,將多元化標凖納入最佳影片和最佳首秀類獎項的評選標凖。
Bafta今年早些時候曾鬧出「多元化欠缺」風波,電影表演獎獲獎名單全白、全男性陣容亮相後輿論嘩然。
最佳男主角獲獎者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領獎台上特別提到這一點,稱這張名單向有色人種傳遞的信息很明確,「這裏不歡迎你」。
Bafta電影委員會主席薩穆爾森(Marc Samuelson)承認,表演類獎項提名和獲獎名單「缺乏多樣性的程度令人髮指」。他承諾將展開詳盡評估。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定於4月25日舉行,比通常晚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