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宇航員班肯(左)和赫利的太空服由好萊塢服裝設計師提供外觀造型,量身定制。(圖/NASA)
從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到今天,半個世紀過去了,太空服也迭代升級,今非昔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宇航員道格·赫利(Doug Hurley)和鮑勃·班肯(Bob Behnken)的歷史性載人太空飛行因天氣原因推遲,但他們的太空服卻引來一波關注。
這款未來派太空服跟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上一次發射火箭時見過的宇航員套裝相去甚遠。
他們的頭盔是3D打印的,手套有觸屏功能。上一代航天服是橙色的,看上去十分笨重。
不過,外觀迥異的太空服的基本用途沒有變,就是為宇航員在真空環境裏提供減壓保護。
除此之外,太空服還有供氧和調節體溫功能,並且有一根像「臍帶」 似的纜線可以跟座椅連接,作為通訊和輸送可呼吸空氣的管道。
這套為宇航員個人定制的太空服從頭到腳連為一體,被稱作「外星人制服」。外形設計來自好萊塢服裝設計師何塞·費爾南德斯(Jose Fernandez );他曾參與《美國船長:內戰》和《蝙蝠俠v 超人:正義的黎明》等影片的服裝設計。
這套太空服只適用於SpaceX太空艙,不能用於太空行走。
波音公司跟美國宇航局(NASA)簽過一份合同,開發載人太空航天器CST-100 星際飛船(Starliner)。其中宇航員在升空和返回地球過程中穿的保壓服已經亮相。
這款"波音藍"太空飛行服跟過去幾代美國宇航員穿的太空服相比更加輕便,重量減輕了40%,宇航員穿上後行動也更靈活。
這套太空服有不同的夾層調控體溫,防止過熱。它的手套具有觸屏功能,宇航員在太空也可以操作平板電腦。頭盔質地柔軟,形狀像連衣帽,聚碳酸酯面罩較寬,星際飛船的乘客在旅途中邊緣視覺更好。
太空服身體部位的拉鏈是為了讓宇航員從坐椅上站起來時更方便。
2019年10月,NASA公布了為阿爾忒彌斯計劃(英語:Artemis program)開發的兩款下一代太空服。
這個計劃包括重返月球和登陸火星等太空探索項目。NASA計劃在2024年前用獵戶座載人太空飛船(Orion)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一套太空服的名字叫「獵戶座飛船生存服」(Orion Crew Survival Suit,簡稱OCSS),可以跟SpaceX和波音的最新款太空服相提並論。
外觀依稀可見俗稱「南瓜」的航天飛機飛行服,但更輕便。
另一套名叫「艙外探索機動裝置」(xEMU),為宇航員在月球表面活動時穿著設計。它比在飛船內穿的保壓服更厚重。
這是為了應對飛船艙外的極端氣溫,阻擋微隕石和其他小顆粒的太空碎片。
這方面它更類似於國際空間站(ISS)宇航員進行太空行走時穿的太空服。
國際空間站上有兩套太空服用於太空行走,一套是俄羅斯的奧倫式太空服(Orlan),1977年12月首次使用。
這款一件套的後背像背包,可以像開冰箱門那樣打開。宇航員從這個「門」鑽進太空服。
另一套是NASA的EMU,1981年開始啟用。它不是一件套,分上下兩部分,宇航員穿著它在空間站外的宇宙真空環境下可以維持8.5小時。
宇航員去國際空間站工作時都帶著這兩套太空服。
阿波羅號飛船宇航員在月球上穿的太空服也叫EMU,但跟現代款的設計不可同日而語。
太空服從1965年3月人類首次太空行走開始,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演進,各方面都今非昔比。
行走太空第一人,前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的太空服是在他鑽進去後再衝氣膨脹,然後他的雙手戴著手套伸出袖管。
返回飛船時,膨脹的太空服在氣閘艙門口卡住,先後幾次把太空服裏的空氣排掉之後才進到太空艙內。這個過程很危險。
龍飛船首次發射因天氣狀況推遲,第二次發射定於5月30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5:22 (英國夏令時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