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阿波羅13號執行登月任務,太空船在太空中突然爆炸,三名太空人想盡辦法求生,過程險象環生;雖然忙於應對緊急狀況,但他們仍然用上16mm菲林,拍下執行任務與逃難過程,留下彌足珍貴影像片段。
50年前,圖像技術沒有現在那麼先進,但近日,圖像專家安迪·桑德斯(Andy Saunders)利用「集成(Stacking)」技術-把眾多影像不斷重疊,優化圖像各個細節的技術-製作成新的圖片,讓外界更清晰了解當年阿波羅13號上發生的種種細節。
▼海斯正在太空船上小睡,左圖是片段中的他,右圖是桑德斯製圖後的成果。(圖/NASA / ANDY SAUNDERS)
1970年4月,太空人吉姆·洛弗爾(Jim Lovell)丶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和弗萊德·海斯(Fred Haise)搭載阿波羅13號執行原本是美國第三次登月任務,但在登月前服務艙發生爆炸,太空船上的氧氣洩漏到太空。
傑克·斯威格特當年向地面控制中心匯報意外時說:「休士頓,我們這兒有麻煩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這句話成為了廣泛引用丶但有時會誤傳的名句。
阿波羅太空船用作運載太空人返回地球的指揮艙,為了確保有足夠電力而要關閉,太空人最終要用太空船的「救生艇」登月艙逃去,但那裏的維生系統原本的設計只足夠兩名太空人在月球表面上生活兩天,休士頓美國太空總署約翰遜太空中心的專家,卻要設法分配資源,讓三名太空人生存四天。
三人圍繞月球一周後,便乘坐又黑又冷丶食水不足的登月艙重返地球。幸運地,他們順利安全降落在太平洋。
儘管險象環生,但三人仍然用了16mm菲林相機,紀錄太空船上逃生經歷,但以今天的標凖來說,這些片段質素和素像太低。
▼雖然太空船爆炸了,但洛弗爾(左)和斯威格特表情仍然輕鬆。(圖/NASA / ANDY SAUNDERS)
圖像專家安迪·桑德斯於是以這些片段為基礎,重新改良製成新圖片,這些新照片提供了新視角,讓外界了解三名太空人非比尋常的太空求生經歷。
「救生艇」登月艙的組合全景圖顯示,吉姆·洛弗爾在磁帶播放器中選擇音樂,試圖保持正常狀態,控制艙駕駛員傑克·斯威格特則在儲藏倉位內小睡片刻。
洛弗爾和斯威格特似乎情緖特別高漲,桑德斯形容這是「快樂隊伍」。
「16mm菲林片段令人注目的一點是,即使太空人面對困境和執行艱巨的任務,但他們仍然很冷靜,」桑德斯對BBC說,「他們可能在掩蓋自己的情感,實情是他們可能懷疑自己根本無法活著回家。」
其中一幕,太空人在吃東西,這些冷藏乾糧本來需要用熱水混在一起去吃,但當時只有冰水。洛弗爾後來回憶稱,意外發生後他並沒有在太空吃很多,體重足足減少6公斤。
另一張全境圖是沒電沒光的控制艙,片段由海斯拍攝,當時他正在作檢查,凖備和其他太空人穿越地球大氣層回到地球。
▼這張圖讓我們看到登月艙的控制面板。(圖/NASA / ANDY SAUNDERS)
美國太空總署新的紀錄片《阿波羅13號:安全回家》中,海斯在訪問中回憶說,當時控制艙內非常黑暗,他們需要用毛巾擦乾控制面板,擔心有水會導致短路和火警,如果在密封環境真的發生這種事,會是一場災難。
處理這些圖像要了解兩個概念:一是訊號(signal),意思是圖片那些希望保留的部分,另一個概念是雜音(noice),圖片中不想要的部分。
▼原本太空人50年前拍攝的畫面質素很低,但通過用現代技術修整後,這些圖片更令人留意到太空船上的細節。(圖/NASA / ANDY SAUNDERS)
桑德斯把同一場境多張菲林不斷重疊來構成新圖片,他解釋,製作這些圖的原理是在重疊這些菲林時,改善「訊號-雜音」的比例。
「每張圖的雜音都是隨機,同一場景多張菲林集起來,把它們的象素點對齊,再把其平均化,這就能做到維持訊號,認出及減少雜音的效果。」
這方法能夠改善圖片質素,突出細節,讓舊影片,變得更像一張照片。
但由於他處理的是動態圖片,桑德斯要在一張圖片的多處進行比對,一張合成圖片約由20個部分砌成,每一塊動用約75張分別製成的影格,再合成最後作品。
▼洛弗爾(左)丶斯威格特(中)和海斯(右)三人在控制艙。(圖/NASA / ANDY SAUNDERS)
這些圖片能夠重現太空人與太空船的情況,顯示出史無前例的細節。
他是利用商業軟件製作這些圖片,當中也有調較對比丶改了一些顏色丶去掉一些廣角鏡造成的魚眼效果。
如果你想看更多這些重製圖片,可以到桑德斯的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