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海外華人在初期就密切關注中國疫情;抗疫重心轉到歐美後,他們又在所在國親身抗疫,經歷了兩場有時間差的疫情,又兩度組織跨洋捐獻緊缺的醫療物資。
疫情初期,許多海外華人透過同鄉會、同學會、職業協會等組織,援助中國。待到疫情在歐美蔓延,他們又把醫療物資從中國運回所在國,一些防疫用品還在最初捐獻的原包裝內。
在海外華人當中,身在紐約的湖北人的處境尤為特別。
「責無旁貸,」紐約黃鶴會的會長劉春這樣形容他與湖北同鄉當時對家鄉的援助。「黃鶴會」名字取自武漢地標黃鶴樓,會員主要是身在紐約的湖北人。
劉春對BBC說,包括紐約黃鶴會在內的美國東岸的3個湖北社團,1月23日聽聞武漢封城的消息後,募集到20萬美元用於購買醫療物資,3天後開始向武漢60多家醫院發放了50萬套醫用口罩、防護服和溫度計等。由於海外醫療物資捐贈的程序繁瑣,絶大部分物資在中國採購。
當時,捐贈物資抵達醫院的「最後一里路」尤其艱難。除了救護車以外的車輛,通通不被允許上路。海外華人社團就安排身在武漢的會員與親友,在倉庫中等候前來領取物資的醫護人員。
「有些小地方來的醫護人員,幾乎要下跪了。」據劉春轉述,有從湖北省偏遠地區專程驅車前來的醫護人員稱,當地的醫療資源更為緊缺,醫護人員幾乎是毫無防護的「裸奔」狀態。
沒人預料到的是,不到兩個月後,類似的場景在紐約重演。美國病例數飆升至全球首位,近半的確診病例出現在紐約州。州長庫默形容,疫情猶如「失速的子彈列車」。
而人口稠密的紐約市更是「震央中的震央」 ,彷彿變成了「美國的武漢」。
對於從一開始就密切關注新冠疫情的第一代華人移民來說,足不出戶的隔離、醫院裏的人群擁擠而焦慮、醫療物資短缺、醫護人員只能自製防護……這些在歐美陸續出現的現象,全都似曾相識。
在籌措物資馳援中國後,海外華人又通過微信、GoFundMe等平台籌措資金,支援所在國的醫護人員。
3月中旬,眼看紐約疫情急轉直下,劉春所在的海外華人組織趕緊用剩餘的善款,買下一批停在紐約肯尼迪機場、原本凖備運向湖北的美國產N95口罩,把即將稀缺的醫療物資留在了紐約。
紐約的華人醫生劉應現協助把這批物資分流捐贈。他告訴BBC,他所在的華人醫師會在3天內籌措了7萬美元,從中國採購醫用口罩、防護服和KN95口罩,捐到5家紐約醫院。同時,劉應現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家社區醫院工作,負責診斷病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劉應現和劉春自從1990年代移民美國,就一直生活在紐約。目睹「第二故鄉」深陷疫情的心焦,一點也不比此前遠觀中國疫情時的要少。
網絡上流行的一個段子寫道,全球新冠疫情中,中國打上半場,其他國家打下半場,而海外華人則打滿全場。
疫情之下,海外華人卻在中國與海外都面臨尷尬與爭議。
作为一个工作生活在纽约的武汉人,如今正处于中美双重鄙视链的底端。战战兢兢,门不敢出。
— Hui Zheng (@xyz98) March 29, 2020
中國國內有人指責,因西方疫情愈趨嚴重而趕回中國避難的留學生與海外華人,是在「萬里投毒」。在西方國家,因新冠病毒而起、針對華人的騷擾與歧視事件屢發,還有批評聲音指,海外華人在年初囤積物資、送往中國,導致歐美醫療物資短缺。
生活在紐約的武漢人楊方曦認為,海外華人大多遵循「哪裏需要(醫療物資)就往哪裏運」的原則。「上半場顧娘家,下半場顧親家。」
「到紐約開始需要了,武漢又把口罩運回來了。」 楊方曦對BBC說,近日不時收到身在中國的朋友的關心:「你們需要口罩嗎?」
不少曾經接受捐贈的武漢個人和機構開始把醫療物資往回寄,有的物資還在當初捐獻的原包裝中。各地的華人組織隨即將其分發到當地醫院、警察局、老人院等機構。
美國各地華人提供援助的事例層出不窮。《紐約時報》報道,儘管在美華人面對諸多種族騷擾,他們仍團結一致,通過微信連結在中美的人脈,從中國採購物資協助美國抗疫。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與蔡崇信,近日向紐約捐贈了1000台呼吸機與防護裝備,紐約州長庫默在簡報會與推特上特以致謝。華裔美國人領袖組織「百人會」籌集了100萬美元。
「只要還有地方有疫情,全世界都不會安寧,」 劉春說,面對全球危機,愛心也不應分國界,「疫情從武漢傳到全世界,我們應該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