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從東方到西方,他們兩度經歷新冠肺炎爆發

聽新聞
▲(封面圖/Getty Images)

當張坦從河南老家啟程返回生活了十年的意大利時,他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擺脫多日來在中國「與世隔絶」的日子,早一點回到正常的生活節奏。這之前的一個月期間,春節前從意大利回家過年的他,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絶大多數時間只能待在家中。

但在抵達意大利後他發現,自己從一個疫區來到了另一個疫區。在他看來,相比起家鄉,意大利的情況甚至更讓他擔心。

他在2月21日從中國出發,22日到達意大利。在他抵達的前一天,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然出現兩位數增長,當局要求所有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相關地區的人員必須在住所進行隔離觀察並接受當局監督。

他出發前便已做好了隔離的心理凖備,但引起他擔憂的是,意大利當地的防範意識看上去十分鬆散。

「我從機場出來,就有個人拿體溫槍掃了我一下,然後就直接讓我出去了,」他告訴BBC中文。「從飛機落地到坐上機場大巴,幾乎就花了我十分鐘時間,中間沒有任何人盤查詢問,」他說。

那時中國大陸的確診病例已經突破5萬例。中國各個地方實施極其嚴格的社會管控措施,細緻到居民出入各自居住的社區都需要經過層層關卡。

在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會要求他們在入境時登記包括出發地、目的地等詳細資料。

回到位於熱那亞的家中後,張坦開始了居家隔離。見識過中國封禁措施的他認為,意大利的隔離措施管控並不能發揮最大作用。

「他們只是每天給我打個電話,問問我有沒有症狀,體溫是多少,然後提醒你今天不要出門,但到現在也沒有聽說有自我隔離期間出門的人確診後要負法律責任的情況發生。」

張坦在隔離的14天期間沒有外出,在他隔離期滿後,意大利確診病例已經接近6千例,死亡病例超過200。而現在,意大利已經成為全球除中國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兩個月來,有許多人像他一樣,從疫情爆發的亞洲回到工作生活所在的歐美地區。他們在亞洲見到了這種新型病毒的嚴重性,經歷了當地政府對疫情從艱難應對到逐漸受控的過程,也見證了看到同樣的事情在歐美國家重覆上演的過程。

「我會怕因為戴口罩被打」

口罩荒
Getty Images
意大利米蘭,藥店的口罩早已賣完。

住在德國的陳熙璽來自中國四川。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她曾回去與家人團聚,回到德國後她發現,當地的一些防疫指引與她在中國經歷的截然相反。

「在中國的時候大家都在講口罩很重要,出門還會看到各種宣傳貼圖和大屏幕滾動告訴你,教你怎麼戴口罩。」但她發現,德國社會對口罩的態度與之前的經歷「矛盾」。

「在德國所有的主流媒體上,包括病毒專家開新聞發佈會或者接受採訪時都會告訴大家,戴口罩沒用,重要的是要洗手,跟人保持距離,」她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新型冠狀病毒對公眾的建議是:如果身體健康,公眾僅在照顧疑似感染者時才需要戴口罩;另外,如果你打噴嚏或咳嗽,也應佩戴口罩。大部分西方國家遵循的都是這一指引,但在從1月起便開始防控疫情的許多亞洲國家地區,政府及醫學專家均強調公眾外出需佩戴口罩,並表示這樣可以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對病毒的傳播,同時也對公眾自己起到保護作用。

現在陳熙璽也跟周圍其他德國人一樣不再戴口罩了,因為她發現,口罩可能會給她帶來新的「危險」。

「在這裏戴的話,異樣的眼光是一定會有的。」她回憶道,剛回德國時,下飛機後她戴著口罩走進了一個咖啡廳。店員見她戴著口罩,便「特別不友好」地問她,需要打包還是在店內吃。儘管她說了要在店裏吃,店員還是給她打了包。結賬時,店員更是徑直把刷卡機「咣得一聲直接摔在收銀台上」,讓她自己完成所有操作。

「我當時也很害怕,之前已經看到有一些微信公眾號上說有人在柏林被打,所以我覺得還是不要戴好了」,「在感染病毒和被打之間,我願意選擇不被打」。

口罩荒與囤貨潮

廁紙被搶購一空
Getty Images
3月4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家超市的廁紙被搶購一空。

家在捷克布拉格的馬雲華(Filip Noubel)告訴BBC中文,與亞洲不同,口罩在歐洲通常是一些醫護人員和專業人士工作時才會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戴了口罩,說明你生病了,」他說。「在這裏口罩不是保護安全的措施,而是一個人是病人的信號。」

馬雲華今年1、2月期間一直身處台灣,就在上周才剛回到布拉格。即便已經十分了解東西方對口罩的文化差異,但在台灣已經習慣了每天佩戴口罩的他回到家時還是吃驚地發現,當時街上沒有一個人戴口罩,而看到戴口罩的他,每個人之後都會向他「投來異樣的眼光」。

但另一個問題是,即便現在想要買口罩,在許多西方國家也很難可以做到了。在捷克,政府部門要求本國的衛生防疫口罩僅可以銷售給醫療機構與一些政府部門,普通民眾如果即使有幸找到流通在市面的口罩也需要花重金購買,一個口罩價格可能高達30美金。

身在意大利的張坦稱,伴隨疫情越發嚴重,意大利官方和民間對口罩的認識也出現了變化,現在大家都在「找口罩,戴口罩」,但同樣也出現了口罩荒。

「意大利的口罩在疫情爆發之前幾乎就沒有了,」他說。「當時搶購的主要是華人,要不就是自己留著用,要不就是寄到中國,很早就已經缺貨了。」

除了口罩緊缺,過去曾在香港等亞洲地區上演的「廁紙荒」、「食品荒」也在歐洲和美國等西方地區再度依次上演。馬雲華稱,雖然政府屢次告訴人們不需要恐慌,但「當你走進一家超市看到空蕩蕩的貨架,你還是會選擇加入一起」,參與搶購,「人性就是這樣」。

沒有SARS記憶

街頭藝術
Getty Images
馬雲華認為,許多西方國家生活的人沒有經歷過Sars、禽流感等大型傳染病,因此沒有充分的防範意識。

馬雲華認為,如果說搶購口罩與廁紙是民眾無法抵抗的人性使然,那麼在疫情已經在亞洲爆發後,歐美仍沒能防止疫情在本國蔓延的現狀是因為,西方國家在開始時犯下了共同的錯誤。

本身作為國際新聞網站Global Voices編輯的他觀察到,當疫情在亞洲開始傳播時,歐洲地區對此的態度大部分都是「否認式」的。他們大多數都認為,這是「亞洲的問題」,不在亞洲便不會受到影響。

「這裏的人沒有經歷過SARS(簡稱「非典」,又譯「薩斯」或「沙士」)與禽流感之類的大型傳染病,他們沒有應對這種情況的經驗,因此政府也都缺乏凖備,」他稱。

過去兩個月以來,東亞地區的社會與經濟活動因為疫情幾乎陷於停滯,以中國為首,多個國家與地區發動全社會在家辦公,減少出行,並沒有遇到太多阻力。但在歐美地區,這樣的難度要大很多。

「個人自由是西方文化基礎的一部分,在這裏作用十分重要,人們會質疑為什麼政府要限制個人出行的自由,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他說。

如今,從意大利開始,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效仿亞洲,逐漸關閉餐廳、酒吧等娛樂公共設施,馬雲華認為,這可以幫助人們接受現實,轉變個人對疫情的意識。

他舉例稱,捷克現在已經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晚上停止所有酒吧營業。「啤酒吧是捷克文化的重要部分,哪怕是戰爭時期,共產主義統治時期,酒吧都還是照常營業的,這可能是捷克歷史上第一次在周五晚上關停全國酒吧」,「你必須要讓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這些經歷,他們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否則他們還會繼續以為『我們不一樣,不會受到影響』。」

武漢肺炎 中國大陸 亞洲 歐洲 美國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