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總人口在2019年突破14億大關,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14億的國家。
然而中國的這一人口消息,卻並沒有在海外造成轟動效果,其原因除了中國多年來一直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外界關注的數據: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並沒有因為獨生子女政策的取消而攀升,反而降低到建政70年來的最低點。
世界各大媒體的報道紛紛集中在這一最低點及其潛在影響方面,對14億這樣的龐大人口反而缺乏興趣。倒是中國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比較樂觀。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 報道認為,如此巨大的人口市場,「給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商機」。
另外一個讓中國決策者稍感樂觀的因素是,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的下降態勢得到緩解」,因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較2018年只減少了58萬,而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較2017年則減少了200萬人。
然而,海外的媒體,卻少有樂觀的角度。
《紐約時報》報道稱,在中國這樣一個老年人大部分依靠家庭照顧的國家,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可能將在未來幾十年造成震撼破壞效果,「肯定將重新塑造這個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國家,威脅其經濟活力。」
《華爾街日報》報道也認為,中國出生率新低「威脅經濟;勞動人口減少可能削弱生產力同時提升勞工和醫護成本」。
英國《衛報》報道則認為,出生率跌至中共建政以來的最低,「是一個信號顯示(中國)所有應對人口危機的努力目前都沒有成效」。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向中國媒體表示,按去年出生率推算,總和生育率已低於1.5。「1.5被認為是一個臨界點,低於1.5屬於很低的生育水平。在這個生育水平上,人口負增長極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出現,未來老齡化的程度會進一步加劇。」
中國在嚴格執行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之後,終於在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下,在2015年年底宣佈放鬆生育政策。但從過去四年的情況來看,中國的生育率並未如官方所預期的那樣出現大幅回升。
出生人口數量受到育齡婦女總量、育齡婦女年齡結構和生育率變化的影響, 而決定出生人口數量的最根本原因還是育齡婦女的總量。
中國自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到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預計,在2010-2020年十年間,中國的育齡婦女總量減少。
中國官方數字顯示,2016-2020年期間,育齡婦女總量每年減少約500萬人,五年減少2500萬人左右。
因此,在放寬生育政策後不久的2017年,中國的人口學者就已經預計 ,中國希望在2020年總人口達14.2億的目標很難實現。果然,最新數字證實了當年預計的凖確。
中國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應該與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的低生育率趨勢保持一致。
根據2018年11月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報告,1950年,每個女性平均生4.7個孩子。到2017年,平均生育率幾乎減少一半,每名婦女只生2.4個孩子。
平均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中,亞洲的台灣、韓國、泰國和日本都榜上有名。
這一研究報告歸納全球出生育率降低的三個關鍵因素是:
中國放鬆「計劃生育」政策後,生育率仍然不見回升的最關鍵因素也有三個:教育、醫療和住房。高昂的費用是很多人不願、不敢生育二胎的原因。
中國網民戲稱,這是壓在他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 「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鼓勵生育
世界上很多生育率偏低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實施鼓勵生育的政策,多從醫療、托育、教育、社保、稅收等方面著手,然而這些經濟手段似乎並未能長期奏效。
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最新的議會講話中表示,希望將出生率從目前的每個婦女1.48個孩子,提升到1.7。
為此,俄羅斯政府決定,將以往生二胎才能享受的產假福利擴大到生頭胎的婦女。另外,生三胎的家庭將可以領取一次性獎金約為7600美元。
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也推出了生育獎勵政策,每對夫婦每生一個孩子可以領取800歐元的獎金。
但是這一從2015年推出的獎勵政策,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意大利的出生率仍然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平均每個婦女僅生1.3個孩子。
瑞典
瑞典是歐盟國家中女性就業率最高的,瑞典的生育率在2017年達每個婦女平均1.9個孩子的較高水平。
這得益於瑞典對孕婦和產婦的就業福利和嚴格的勞工保護法。
孩子出生後,父母可享受每月約167美元的津貼,而且在孩子滿11歲和15歲時,這一津貼隨之增加。
在瑞典,產假高達480天,父、母雙方可以共同享受。另外,瑞典還提供托兒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