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BC)
英國議會享有「民主之母」的美譽,歷史悠久舉世無雙,奇葩怪事估計也可能讓你跌眼鏡。
英國議會以及議會的選舉制度與歐洲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它代表著英國的歷史變遷。
歷經幾個世紀的衍變,其間經歷過戰爭、革命、改革以及社會和經濟的重大變化,選舉制度出現一些奇特的規矩可能也不足為奇。
12月12日,英國選民將決定誰是下屆掌門人,領導這個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系、擁核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英國將向世人再次呈現自己選舉制度的奇特之處。
英國投票流程相當簡單。選民只需前往票站(通常離家很近,步行幾分鐘即可),通告值班官員姓名、地址,就可領到一張選票。
然後,在自己支持的人名字旁邊的方格里劃個X,選票投入票箱,搞定。本次大選民主權利行使完了。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去投票不用出示任何身份證明,手指上也不會被染上洗不掉的墨跡表明你已經投了票。
造成這種怪象的主要原因是,英國沒有全國通用的身份證,大約350萬人也沒有其他替代性身份證明,比如駕照、護照。
以前曾有提議,投票時必須出示某種身份證明,比如引進專用的投票卡。北愛爾蘭地區的一小部分英國選民中已經推行這種做法。
反對者指出,2017年上次大選中,選民總計投下4440萬張選票,舞弊定罪只有一例。
相反,小範圍內試行投票必須出示身份證明時,數百人最終沒有投成票,因為他們帶錯了證明。
在英國,選民可以選擇不去投票站,提前申請郵寄投票。選票寄到家,填完後寄回去就可以了。
郵寄投票可以在大選好幾個星期之前申請。通常,上了年紀的人更傾向選擇郵寄投票。這樣,其中肯定會有一些人在選票寄出去之後去世了。
英國選舉競爭有時相當激烈。上次大選,一個當選議員僅僅領先對手2票!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某個選區死人的選票決定了誰獲勝。
這次大選也不例外,每一個席位都很重要,可能直接影響到誰當首相。
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英國議會也分上下兩院。下院650席,上院800席。
只有下院議員由選舉產生,上院絶大多數議員都由王室經過與首相和其他主要政黨領袖協商之後任命產生,其中絶大多數是各行各業有成人士,席位絶大多數是「終身制」。
上院中一小部分議員(大約10%)席位是世襲的。這其中包括第20世凱內斯伯爵,他的祖輩在1455年獲封後進入上院,500多年過去了,其後代依然坐在上院。
細說上院任命議員,這方面沒有嚴格的一定之規,但通常情況下,執政的政黨決定大多數人選,反對黨決定一小部分。
英國國教聖公會26名級別最高的大主教也在上院佔有席位,直到退休。其他宗教領袖不會自動獲得上院席位。
想當美國總統,必須滿足憲法中明確規定的條件:生在美國的美國公民,年齡在35歲以上,至少在美國住滿14年。
想當英國首相?沒有任何先決條件!
唯一的書面規定是英國《內閣辦公室手冊》,其中說到,首相「一般是在下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的領袖」。
但是,在1963年,上院議員道格拉斯-霍姆爵士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放棄貴族頭銜。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他只是「一介草民」,直到他在補選中獲勝,成為下院議員。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內閣辦公室手冊》並不是法律文本,只是英國最高級別公務員起草的指導性建議。
這本手冊還包括在沒有任何一家政黨獲得多數席位的情況下協商組建聯合政府的程序。
但是,手冊所有條款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大選結果不明朗,各政黨必將面臨一場爭奪激烈的混戰。脫歐公投後,英國政壇嚴重撕裂,混戰成「血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英國大選的結果基本上是由哪家政黨獲得游離席位來決定。游離席位指的是以往選舉中在不同政黨間易手的席位。
本屆大選,650個選區的選民將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但其中192個選區二戰後從來沒有在政黨間易手。
此類選區的登記選民總數大約1400萬,他們的票基本上不會影響所在選區的結果。
問題是,英國的人口分佈意味著,某些選區永遠支持工黨,某些永遠支持保守黨。
現行選舉制度仍有相當多的支持率,因為它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參與投票、選擇由誰在議會中代表自己;而且比較簡單,通常情況下會產生決定性的結果——某一政黨獲得多數席位,單獨組閣執政。
但是缺點在於,和比例代表制不同,許多人的選票基本「分文不值」,投不投對結果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