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搞不定,那就大選吧。目前,12曰12日投票日已經基本上是板上釘釘。
英國議會下院29日投票通過約翰遜首相的動議,為大選鋪平道路。議會上院將於30日對此議案投票表決,但普遍預測,上院一定會首肯。
果真如此,本屆議會將於11月6日解散,競選正式揭幕,五周後12月12日開始投票。
在英國,所謂「大選」就是全國各地民眾投票挑選代表自己意見的人進入議會下院。
大選將選出總計650名議員。下院議員一般任期五年。
下院是議會中民主選舉產生的部分,負責制訂法律、監督政府運作等。
英國民眾投票選出的議員將在下院中代表他們的利益,反映他們所關注的事項。
上院議員非民選產生,而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的。
按照英國《議會固定會期法2011》的規定,大選必須每五年舉行一次。上次大選是在2017年,因此,下次應該可以是在2022年。
2016年英國全民公決退出歐盟,將近三年半過去了,脫歐還沒有成為現實。政客意見分嚴重裂。有人希望脫歐越快越好、越徹底越好;有人希望不脫、重新公投;還有人希望乾脆取消脫歐。
現任首相約翰遜的保守黨在議會中不佔多數,通過任何議案都可能遇到重重障礙。約翰遜希望通過提前大選,增加保守黨在議會中所佔席位,以便順利實現自己的脫歐計劃。
大選前,每個政黨都會發佈競選大綱,發佈該黨從經濟、國防到外交等方方米麵的詳細施政方針。政黨是基本上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團結在一起、試圖通過贏得大選掌控治國權。
首相或許希望通過大選走出脫歐僵局,但選民呢?
過去幾年,英國選民最關心的問題已經發生明顯變化。
2015年,英國人更加關心全民醫保系統NHS和移民問題,對歐盟並不是太在意。但這一次大選,脫歐成了最、最、最重要的問題。
(注:黃色為歐盟/脫歐,藍色為全民醫療保健系統,紅色為犯罪,紫色為經濟,綠色為移民)
1922年以來,英國曆屆大選都是保守黨、或者工黨獲勝。
2017年大選中,這兩家政黨仍是主要贏家,但問題是,誰也沒有獲得半數以上議席組成多數政府。
保守黨議席最多,和北愛的「民主統一黨」DUP結成執政伙伴。
英國登記選民總數4600萬。下述人有資格登記後參加投票:
年紀較大的人比年輕人更可能參加投票。2017年大選中,20-24歲的人投票率為59%,60-69歲的人投票率為77%。
英國公民、居於英國的愛爾蘭公民中,投票日年滿18歲的人絶大多數都有資格成為候選人。
但是他們需要交500英鎊的抵押金,如果最終獲得選票不足選區選民總數5%的話,將不可以領回這500英鎊。
候選人還必須滿足其他一些條件。比如,囚犯、公務員、法官、警察、軍人都不可以成為候選人。
各選區中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即使他們獲得的選票不及半數。大多數候選人都代表某一政黨參選,但也有獨立候選人。
一般而言,獲得最多議席--超過半數326席--的政黨將組成新政府,該黨領袖出任首相。
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贏得多數議席,獲得議席最多的政黨可以組成少數政府,不過也可能出現由兩個或更多政黨合組聯合政府的情況。
英國選舉制度意味著,最終組閣執政的政黨獲得的選票數可能遠遠低於選民總數的50%。
首相不是直接由選民選出的,而是由英國女王任命。
女王做決定時會按照憲法傳統的規定。《內閣手冊》(Cabinet Manual)清楚說明政府運作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傳統,其中包括君主所扮演的角色。
大選日,投票站早7點到晚10點開放,點票結果連夜、轉天陸續公布。
點票完全結束後,獲勝黨的領袖前往白金漢宮請示女王批准組閣。
御准其實只是走過場。完成這道程序後,勝者返回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通常情況下,他/她會站在門外發表演講,宣示該黨的重要方針政策。
2019年大選如果如期在12月12日舉行,不出意外,誰是下屆首相,將於12月13日「黑色星期五」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