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紐約時報雜誌以「失去地球」為題,回顧1980年代美國學界示警氣候變遷,政府卻袖手旁觀的歷程,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是全文核心人物之一。
★最新、最熱門影片你還沒看過?★
【EBC東森新聞有IG了,一起追蹤吧】
每週日出刊的紐約時報雜誌以封面設計別出心裁著稱,今天封面全黑,只有一行白字「30年前,我們原本可以拯救這個星球」,內文為美國作家李契(Nathaniel Rich)耗費一年半採訪、題為「失去地球」(Losing Earth)的3萬字專題報導。
文章分兩階段回顧1979至1989年,美國科學家、環保鬥士和政治人物致力發出警訊,讓大眾認識氣候變遷危害。漢森(James Hansen)1988年6月赴參議院作證後,白宮不願正視全球暖化事實,使人類錯失採取行動扭轉危機的大好機會,是全文焦點。
當時任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漢森在聽證會上警告,面對溫室氣體排放失控,人類採取行動避免惡果的時間所剩無幾。他先前便預言,重大溫室氣候變遷肯定會發生,到了2010年代,整個地球將顯著暖化。
報導聚焦的另一關鍵人物是環保鬥士帕莫蘭斯(Rafe Pomerance)。1979年,他在一份被廣為忽視的煤炭報告中,發現碳排放增加對未來氣候影響甚鉅,與漢森當時的研究推論不謀而合,兩人往後幾年試圖喚起各界對全球暖化的重視。
▼(圖/中央社)
有識之士雖努力發聲,但石化業意識到相關研究可能衝擊既得利益,質疑科學結論具有不確定性,成功影響白宮高層決策。
1989年5月,漢森再度赴國會作證,發表白宮插手修改後完全變調的證詞,指全球暖化原因尚不確定,可能只是「自然過程」。情勢就此改觀,漢森與帕莫蘭斯等人10年來的呼籲與奔走付諸流水,美國政府之後消極不作為,換來30年後全球民眾飽嘗極端氣候帶來的苦果。
漢森今年77歲,他的孫女蘇菲(Sophie Kivlehan)是21名對美國聯邦政府提起訴訟的原告之一。這宗集體訴訟指控政府塑造的國家能源體系釀成氣候變遷,違背替全美人民保護天然資源的責任。
★最新、最熱門影片你還沒看過?★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超過攝氏一度,2016年4月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希望本世紀結束前,與工業化前相比的升溫幅度能控制在2度以內。近期一份研究指出,人類成功的機率只有1/20。
漢森認為,升溫2度是「長期災難的解藥」,從科技和經濟學角度出發,人類仍有機會將升溫幅度控制在2度以內。
漢森去年發表的論文指出,地球現在的溫度和上個冰河時期(11.5萬年前)之前相當,當時海平面比現在高超過6公尺。漢森及其團隊的結論是,避免全球暖化達危險水準的唯一途徑是實現「負排放」,也就是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必須減量。
▼(圖/中央社)
若碳排放奇蹟般地迅速減少,重新造林和改良農業行為可擔負吸收碳的重任。若碳排放沒減少,人類便需要結合尚不完善或未被發明的技術,實行二氧化碳「大規模技術性抽取」。
漢森估計,人類本世紀將為此付出89兆至535兆美元成本,但這樣的天文數字恐怕還達不到要求。文章提到,漢森對此「並不樂觀」。
漢森曾任NASA哥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所長32年,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氣候科學、認知與解決方案專案主任。他數十年來以研究、演講、抗議和興訟等多種方式,敦促政治人物採取行動,扭轉全球暖化可能為人類帶來的災難後果,今年6月獲唐獎永續發展獎肯定。
(封面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