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來源為Pixabay)
根據《中央社》報導,有民眾在高雄港發現三隻小虎鯨,但經過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人員努力搶救仍不治,原來讓小虎鯨死亡的原因竟然是「塑膠袋」。
三隻虎鯨上岸時已經奄奄一息,其中最瘦的一隻母虎鯨在解剖開胃袋後,發現了足足18個塑膠袋,這些外物已經造成虎鯨的胃袋潰瘍受傷,而因為胃塞滿東西更是造成營養不良。
雖從本年度1月1日起台灣政府已經規定全面限塑,但塑膠袋對海洋的影響卻是難以復原,不僅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也讓海洋生物面臨嚴重危機。
海洋棲息地減少
台灣四面環海,每個人日常飲食上少不了有魚有肉,但隨著工業、科技的發達,各國填海造陸、擴建工業區等因素,使得海洋生物可以居住的家越來越少,也因為工廠所排放的汙水從河川排放至大海,讓一些魚種不得已更改路線回家,造成生態破壞、食物鏈的改變。
環境汙染
塑膠袋、免洗筷及工廠廢汙水等一直都是人類給海洋的大問題,塑膠製品對海洋的影響更是高居前五名,包括寶特瓶、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等。不僅如此,根據2017年底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也證實有許多小於0.5公分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台灣海域。
過度捕撈
魚翅等高級食材一直沒有被禁止,仍有不肖業者斷了鯊魚的鰭再丟回海洋,也為了口腹之慾,不斷去捕撈一些高級且稀少的魚種,而沒有去考慮海洋的代謝速度、魚類的回復速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曾指出,若人類對海洋的破壞持續下去,我們到2048年將不會再有魚可以吃,因此還想吃魚的話,首先得先「永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