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相/科技融入運動訓練 成教練選手第三隻眼

聽新聞

台灣運動選手在國際賽事表現優異,大家有目共睹,但選手的訓練方式大多是土法煉鋼,很容易受傷。近幾年,體壇開始以高科技融入訓練提升效率,效果如何,來看今天的聚焦真相。

麟洋配在左訓加強訓練備戰亞運,提起兩人顛峰作,是這一顆東京奧運最後的決勝球。中國對手鷹眼挑戰失敗,台灣第一面奧運羽球金牌到手;當今的運動比賽,高科技已經是「標準配備」。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場上動如脫兔的是外籍學生AMEI,今年將代表文化大學參加UBA大專籃球聯賽,但教練團最傷腦筋的是他右腿曾經受傷,左右腳肌力不平衡。

文化大學運動生物立實驗室負責人彭賢德:「像這個投籃動作,他就是右腳會比較多。他在場上打,這麼細微的動作,看得清楚嗎。」

明明動作都到位,但投籃準確度卻不如預期,靠著「動作捕追系統」才抓到問題。這套科技系統看似不起眼卻要價200萬,它可以從選手身上的17枚動作分析儀,透過網路連線模擬成3D動畫、變成數據分析,抓出哪個動作有瑕疵。鞍馬王子李智凱世大運後也來測試過,了解自己動作的精確度,這可比場邊教練用肉眼看還要準的多。

文化大學體育系主任宋玉麒:「人在觀察的時候會有侷限處,可能在一個畫面或空間裡面,我只會注視某個我想看到的。這個會比較客觀,因為它是全面性的錄影。」

宋玉麒是2008年北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當年他忍著長年征戰的一身傷奮戰奪牌,現在退休,回首來時路,他感慨台灣體育界若早一點植入高科技,選手受傷會少一點,大賽獎牌也會多幾面。

盯著選手一舉一動,彭賢德是文化大學體育系力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他揭露,以高科技輔助訓練,國外早已行之有年,現在更出現AI演算法,能精準預測對手的下一步,但台灣一直是後段班。

文化大學運動生物力實驗室負責人彭賢德:「台灣的企業廠商可能還沒看到運動科學AI市場,投入資源沒有太多。從產業角度來看,應該技術可以到哪邊,資源更為豐沛,目前只是從學界還有政府那邊。」

運動科技有兩大功能,主要是個人技術調整,另外就是紀戰術,也就是場邊情蒐,比賽中場休息時能提供教練戰術分析。

台灣科技產業鏈傲視全球,照理說發展體育應該能突飛猛進,偏偏從官方政策到民間參與,都力不從心。

文化大學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主任宋玉麒:「紀戰術都靠錄影帶,但錄影帶還是用數據判斷,現在不管軟體它們都幫忙我們做一些統計,節省人力,數據又完整。」

文化大學運動生物力實驗室負責人彭賢德:「最欠缺的是人才培育,他們要花更多時間了解這一塊,比方說儀器的操作,操作之後後面的數據理論是甚麼,是需要花時間了解。」

運動科技需要各領域人才共同投入,國內目前卻沒有專責機關負責統合,企業贊助也是付之闕如。當科技已成為世界各國投入賽場的最佳後盾,台灣還能得過且過,原地踏步嗎。

(封面圖/東森新聞)

科技 運動 訓練 教練 選手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