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森新聞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這些小小的生活習慣,居然讓年僅2歲的女童「初經來潮」!醫生檢查後發現,原來女童媽媽都讓她用塑膠杯喝飲料、任她在巧拼地板上玩耍,造成女童體內塑化劑含量過高,引發「性早熟」,才會讓月經提前報到。
▼(圖/東森新聞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台南一名母親日前發現2歲的女兒下體無端出血,嚇得趕緊帶她就醫,經醫師檢查評估後確認是初經,透過尿液分析後還發現,女童體內塑化劑過高。
▼(圖/東森新聞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一問之下才知道,女童家長常常給女童喝塑膠杯裝的飲料,平常也會食用保鮮膜蓋住的塑膠盒裝微波食物,母親有時候還會替她化妝,打扮成洋娃娃的樣子,並讓她在鋪滿巧拼的地板上玩,而這些東西中都含有大量塑化劑,種種因素加起來,才會引發她「性早熟」。
因此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建議,女童母親應將這些習慣改掉,除了讓女童勤洗手,也要將巧拼改為鋪棉被,避免女童玩完後直接將手塞入嘴巴,形同直接將塑化劑吃下肚,也不要再用塑膠製品裝飲料或是熱食給女童食用,以免溶出的塑化劑危害女童健康。
▼不少人習慣用保鮮膜蓋住菜後再微波。(圖/東森新聞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家長聽從醫師指示「減少使用塑膠製品」,認真實行一週後,女童尿液中的塑化劑含量果真下降至少60%,同時配合醫師抑制荷爾蒙用藥,女童身體狀況已恢復正常。
投入環境醫學研究26年的李俊璋進一步說,曾有父母與孩童一起睡,但床頭卻擺滿各式香水瓶,而塑化劑常添加在香水中當定香劑,結果導致孩童的尿液中也有高含量的塑化劑,他也解釋,體內毒物暴露量若超出安全限值或臨界點,就會出現各種干擾、疾病,改變生活習慣可有效避毒,不讓毒物暴露超越臨界點。
▼(影片/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