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車在新澳隧道一路往前追撞,可以看到重機騎士頭戴全罩安全帽,身穿深色防摔衣,回頭看來不及閃躲,由於撞擊力道猛烈,當場卡在貨車底下,但幸運撿回一命,也讓騎士防護裝備引起外界關注。
記者:「像是記者身上這件防摔衣,主要包含的保護區塊,分為肩膀、手肘以及背部的部分,希望能夠降低衝擊力以及防止穿刺。」
摩托車配件達人高翊升:「所以我們會建議說,我們再塞一個這種護胸,戴上去萬一你摔車趴下去,撞到的時候呢,這個東西至少會護著你的胸。」店家透露,其實防摔衣的品牌、款式百百種,最重要的還是護具的防護強度,歐盟CE認證主要分2種,第2級優於第1級,而防摔衣等級則是A越多,防護力越好。
▼歐盟CE認證的護具強度分2級,第2級優於第1級。(圖/東森新聞)
▼防摔衣則劃分3個等級,越多A等級則越高。(圖/東森新聞)
摩托車配件達人高翊升:「像皮衣這些是要給賽道使用的時候,他們會建議在可能(時速)120公里以內,某些部分他要能夠承受4到12秒的摩擦,那一般像這種通勤的防摔衣的話,大概就是可能5、6秒或8秒,大概(時速)6、70公里的速度下去,它可以做防磨擦。」另外手套也可以挑選D3O特殊緩衝材質,摸起來很軟,受到外力作用卻能有效抵擋,而安全帽則要有「CNS認證」,建議覆蓋頭部4分之3面積才夠安全。
摩托車配件達人高翊升:「可是其實更多是它抗磨擦,你在地上滑行的時候,不會去磨傷你的皮膚,下去的時候,不會因為骨頭、肌肉撞到堅硬的地面,導致你以後骨折啊,降低它的風險,但是能不能夠大力地擠壓或者說大力撞擊(時)保護你,那沒有辦法。」店家坦言,儘管面對車禍意外時,無法做到百分百防護,但關鍵時刻有了這些裝備,確實能夠減少皮肉傷,分散衝擊力道,大大降低身體損害。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