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西屯區一家「全國電子」的外牆上,4年前那塊「TAIWAN NEXT」的招牌還在。
這塊招牌看板有些斑駁,顏色早褪的差不多了。但上面的字樣仍依稀可見,那是4年前蔡英文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提出的競選口號。1月14日傍晚時分,民進黨的掃街車隊呼嘯而至,蔡英文站在防彈車上向兩旁的熱情群眾揮手拜票,她抬頭望了一眼那塊看板。那時她心裏應該已經很篤定:她不只是訴求「TAIWAN NEXT」,而且已經會是「TAIWAN NEXT PRESIDENT」。
4年過去了,當年她在敗選感言所說的「最後一哩路」,對蔡英文而言,是漫長且艱辛的一段路,這最後一哩,比任何一段的距離都遠。她的幕僚坦言,幸好有這4年,讓蔡英文變得更成熟,對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更加親近和了解,對於帶領台灣人民走往的方向更加堅定,這4年讓民進黨再次的重返執政,不會再像2000年那樣,來得突然,去得悵然。
選前最後一週的全台大掃街,蔡英文沒有一刻鬆懈。她改不了以往參與對外經貿談判的習慣,外人很難從她臉上讀出半點情緒。或許只有當她在趕路的路程中,才能稍微看出她真實的心情,同時發現她其實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她的幕僚打趣說,反而「掃街拜票」這種體力活動令她最紓壓,看到支持者的熱情,會讓她心情好起來,她和群眾之間,都相互得到心情的解放。但只要一上了車,她就開始翻資料,打電話了解各地選情,叮囑幕僚打給立委候選人,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或注意的。
以前的蔡英文,總是會納悶群眾為何對她那麼熱情;現在的蔡英文開始接受支持者傳染給她的溫度。過去4年,是一門功課,她要學着體會人民對她深切的期待。
4年前敗選的那一晚,滿場淚流滿面的支持者對着她高喊:「留下來!」那是對她的期待,幾個月後,她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開始了自己的蛻變之旅。
為了兌現「有一天,我們會再回來」的承諾,她用選舉結餘款成立基金會。選戰中對手陣營批評是為了避稅和募款,但她自許這是為了投入社會。幕僚開始替她張羅這趟學習之旅,重點是:下鄉。
蔡英文把下鄉當上課,不是帶着課本去上課,而是聆聽各地人民給她上一堂又一堂沒有課本,也沒有參考書的課……蔡英文期許自己能體會人民的痛楚,也想看看一般人民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走出一片天。
「最後一哩路」是文藝腔,落實到操作面,就是把差距的票數補回來。但究竟要怎麼補?這是一門學問,台灣政治圈也有幾種現成的套路:比方說,灑錢做組織;花功夫搞定各地方的派系山頭勢力;或是有系統的勤跑經營社團組織。要不就是讓黨內有公職的人員假借職務之便,拿公家資源換取對方的靠攏,台灣不少有志參選公職的人,幾乎都得搞這些。
但蔡英文把下鄉當上課,不是帶着課本去上課,而是聆聽各地人民給她上一堂又一堂沒有課本,也沒有參考書的課。她會舟車勞頓到了台東探訪桃源國小,聽一位比原住民還原住民的鄭漢文校長,細述重建原民部落凝聚族人力量的點滴;立委陳節如帶她用一個禮拜,跑了10個社福團體,了解政策出了政府部門後如何的不合身;她到了苗栗南庄,與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一起做菜辦桌。
這樣的行程一般不通知媒體,也沒有在地政治人物隨行,陪她的只有一、兩位幕僚,回到台北之後,蔡英文和幕僚開會討論。一段時間後,幕僚會把學者、專家、在地工作者找來,組成政策工作坊,因為這些行程的背後,都代表一個個政策。這些都是台灣社會正在面對,也亟待解決的問題:原住民、社會福利、女性就業、新住民、青年創業等。蔡英文期許自己能體會人民的痛楚,也想看看一般人民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走出一片天。
4年期間,蔡英文走過台灣不少偏鄉角落,現在她習慣提醒幕僚想政策「要有溫度」,而她在辯論所說的很多小故事,大都是源自於此。蔡英文這一次參選,提出的政見不再是一本厚重、冷硬的「十年政綱」。
除了走進民間,蔡英文另一個要處理的,是讓她4年前沒走過「最後一哩」的「中國因素」。
「小英基金會」裏有一個國安團隊,成員有政治幕僚、學者、專家,還有前官員,包括蔡英文在陸委會的舊部屬,以往他們主張兩岸經濟關係必須做「有效管理」,但在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一部分國民黨人批評他們是「綠色官僚」、「妨礙兩岸交流的大石頭」,致使他們離開政府體系。這群人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內斂低調,外界難窺虛實。
在蔡英文2014年回任黨主席之前,這個團隊定期開會,也藉網路互通訊息。蔡英文重掌黨部後,他們重新改造黨在兩岸議題的處理機制,嚴格管控所有針對兩岸議題的發言管道和內容,建立自外於黨中央其他部門,一套直屬蔡英文的決策體系,避免敏感的兩岸議題被黨內派系拿來做路線鬥爭。更要防止北京對台工作「見縫插針」。
有人說,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給民進黨重返執政一個「準備期」,兩岸議題就是一個例子。前主席蘇貞昌在任內創設「中國事務委員會」;蔡英文延續這個組織,將它作為發號施令的單位。
2015年初,藉着中委會的平台,蔡英文「建議」執政縣市成立兩岸事務小組,延續先前她指派核心幕僚林全進行的智庫交流,展開執政縣市與對岸的城市交流。一般相信,蔡英文想傳遞給北京的訊息是:「民進黨不是逢中必反」。只要不涉政治前提,民進黨支持良性且務實的兩岸交流。
換句話說,最能看出蔡英文重掌黨機器效益的,當屬兩岸關係的處理。藉由黨主席的權力和政治能量,進而以中委會主委身份整合黨內派系,另一方面有助於執政縣市的步調和基調,把黨中央模擬成中央政府,一步步拆解民進黨在兩岸議題的罩門。
蔡英文必須闖過的最後一關,是黨內的派系山頭和俗稱「天王」的大老們……未來的內閣人事任命上,蔡英文對受命者專業能力的評價,恐怕遠比黨內派系平衡更加重要。
2012年敗選後的一段時間,蔡英文曾經斷絕了和美方的溝通聯繫,為的是不滿美方選舉中「暗助」對手馬英九。直到基金會成立不久後,蔡英文和美方才又恢復對話互動。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日前曾經在一場非正式的媒體茶敘裏,詳述蔡英文定期和前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馬啟思會面,倆人關係好到蔡英文在馬啟思卸任前,邀他到自己家裏作客。
蔡英文啟用曾經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駐美的吳釗燮,目標之一就是確保和華府的關係穩定。即使吳釗燮沒有黨務經驗,也被認為有時發言失控暴衝,但在做好對美關係的權衡下,仍能獲得蔡英文的信任。最後的成果,就是選前訪問美國的成功。蔡英文成功的讓美國人相信,自己比前總統陳水扁更加穩定、可預測。
蔡英文必須闖過的最後一關,是黨內的派系山頭和俗稱「天王」的大老們。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在投票前夕的選前之夜,以往被譽為黨內天王們,無論是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或呂秀蓮,都不再是這種關鍵場合的重要配角,取代他們的是一群專業人士、政治素人。這樣的鋪排固然反映了當前台灣的政治浪潮,但要抗拒傳統、不邀請這些「天王們」上台,仍需要強大的勇氣和決心。或許為了達到「重返執政」的總目標,天王們能暫時忍讓,但他們能否一直都保持這樣的風度?
政治現實逼着天王們暫時讓位,但蘇、謝、游3人可能不會就此罷休,原本的派系還在運作,「天王」們仍然有諸多子弟兵在立法院和政府職位上,繼續影響黨的未來走向和發展。不過經歷了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地方選舉後,多位黨內中壯世代出頭,這些舊日的天王們的政治生命恐怕時日不多。當蔡英文帶領民進黨順利贏得執政後,她所標舉的新政治,某種程度得到人民的確認,更凸顯黨內天王若要取得實質的天王地位,唯有靠民意,否則將難以撼動蔡英文的意志。
可以預測執政之後的民進黨,黨中央弱化是必然,黨職不再具有戰略高度,這些舊日的天王們不再有舞台。這直接關聯到未來的內閣人事任命上,蔡英文對受命者專業能力的評價,恐怕遠比黨內派系平衡更加重要。這也是比前總統陳水扁相比,蔡英文走出施政的「第一哩路」時更好的出發位置。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