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這次出訪過境期間,成為首次在美國本土會見美國政府第3號人物的台灣元首,並共同公開發表談話,被各界譽為歷史性會晤;但談起是否為外交突破,蔡總統僅以「每個人解讀不同」帶過,反映她拚外交的低調務實風格。
蔡總統這次出訪中美洲友邦先後過境紐約和洛杉磯,外界焦點主要集中在哈德遜研究所的頒獎,以及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會晤;但總統府方面即使在蔡總統一行入境美國後,都未公開證實有後面這項行程,直到麥卡錫辦公室在會晤前兩天發出採訪通知。在複雜而敏感的美中台關係情勢中,府方每次的出手都格外謹慎。
受到疫情影響,蔡總統時隔3年首度出訪,國際情勢已和3年前大不相同,美中對抗情勢持續升高。但北京在台灣議題上,仍可對美國行政部門施加龐大壓力,且即使國會對這類壓力「免疫力」較強,中國駐華府外交官也對個別議員發函,要求不要和蔡總統會晤。
熟悉美中台互動的涉外人士指出,此行目標必須有戰略性思考,凸顯台灣可以引導台美中互動的模式。最壞狀況是過境失焦或失控,台灣被指控是麻煩製造者,若沒有處理好,造成中國升高衝突,藉由向美方要求彌補,反而幫美中開啟新一輪互動,但這種狀況並未發生。
這位人士指出,台美從過程中的溝通,到實際的籌劃安排,雙方緊密聯繫,對可能的各種風險充分交流訊息及意見,讓台灣總統行之有年的過境停留,非但不因北京的威脅被打折扣,反能讓台美雙邊關係和實質的合作更上一層樓。這次正面發展讓台灣獲得美國更高度的信任,是台美共同控管北京對區域所構成風險的成功經驗。
麥卡錫原可能親自造訪台灣,之後選擇在美國本土與蔡總統會晤,涉外人士分析,在中國數度針對麥卡錫訪台灣提出警告後,此安排凸顯善意,有以退為進意味。
涉外人士指出,蔡總統與麥卡錫選在加州雷根圖書館會晤,凸顯民主自由與反共的意象,並在具有強烈主權象徵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前共同發表談話,發揮了高度國際輿論效應;從各國媒體對於兩人會談的大篇幅報導來看,這樣的安排顯然相當成功。
涉外人士也分析,蔡總統在雷根圖書館的演說,通篇沒有提到「China(中國)」,而是把重點聚焦在台美關係的建構,展現出高度,也呈現蔡政府有能力處理與管理中國所呈現問題的反應;這個層面讓美方感受到台灣不只是應變項(dependent variable,也就是會被影響的變項)、也是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會影響其他變項的變項),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上,台灣是有一定的角色。
不過,訪團並未敲鑼打鼓,甚至官方也從未提及「外交突破」,媒體在茶敘時問蔡總統,她也輕描淡寫回應「不同人有不同解讀」,展現蔡總統一貫的低調和務實。
蔡總統將在明年5月卸任,再以元首身分出訪的機會有限,但這次過境美國,的確攫取到國際廣泛關注,「蔡麥會」吸引約160家國際媒體到場採訪,且報導多偏向正面。紐約時報就提到,蔡總統任內在美中兩大民主和威權強國之間拓展台灣對外關係,猶如走在鋼絲上,在中國軍事威脅升高情勢下,致力替台美合作開啟新紀元。
蔡總統2016年首次上任以來,憑藉著積極但低調的外交政策,加上全局戰略局勢的發展,讓台灣與美歐日等全球先進民主國家的關係空前緊密友好。她對此成果亦展現自信與自豪,在出訪尾聲的茶敘時告訴媒體記者說,「我以現任總統主導的外交政策,對台灣是最好的政策」,希望未來不論是哪一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都可以延續。
此外,這次訪團的核心成員,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外交部長吳釗燮、駐美代表蕭美琴以及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個個角色吃重,穿梭在台美高層官員之間,並與媒體互動。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和另外一位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則坐鎮國內,隨時掌握情勢。
涉美事務方面,蕭美琴深獲美方信任,加上吳釗燮也具駐美經驗,和美方溝通良好。擔任過台中市長的林佳龍曾任職國安會、當過交通部長,是訪團中唯一有地方首長經驗的官員;在瓜地馬拉訪問時,瓜國總統賈麥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提出台灣與瓜地馬拉開闢航線的可能性,總統回應「佳龍處理,他當過交通部長」,凸顯團隊成員各司其職,也能迅速反應。
總結來看,蔡總統這次過境美國為台美關係翻開新篇章,但在錯綜複雜的美中台情勢下,正如紐時評論的走鋼索般,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封面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