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其影響有二,一是讓中共認清自身軍事實力,也確認武力統一台灣不可行;二是北京的和平統一淪為口號,歷次總統直選逐步強化台灣主體性。
李登輝訪問美國與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必須置於國際脈絡來理解。1990年代是個冷戰舊秩序解體,新興民族國家尋求自我獨立的年代,單是90年代初期,就發生了東西德統一、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華沙公約組織解散、蘇聯解體等國際大事。
在此國際格局變動下,台灣已從經濟自由化帶來的生活富足,出現希望透過政治民主化、由威權政治轉型為民主國家的政治需求;其背後又伴隨著經濟獨立後,延伸出台灣人民對於自身國際身分與地位的「被肯定」需求感。
對李登輝而言,使命感則是如何藉由這波國際與國內的政經轉型,重塑人民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主體意識。對內,他1994年4月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時指出,「到目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
對外,李登輝1994年2月春節藉「度假外交」成功訪問菲律賓、印尼與泰國,並在返國記者會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必須要發展,中華民國可說是中國分裂中的一個國家,…,中國是一個,…,但現實是分裂的,在分治的情況下,應該要有自己發展的方向。」
「台灣人的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兩個概念,其合法性在於總統必須人民直選,切斷與「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理聯繫;對外則是台灣的新興民主政體,必須獲得國際肯定,亦即美國的認可。
如何訪問美國成為最關鍵一步。從李登輝的角度看,當時的柯林頓政府對台灣不算友善,遂有透過遊說美國國會,於1995年6月成功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訪問美國,並在康乃爾大學公開演講之舉,而他發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演講的核心,即在昭告外界:「中華民國在台灣」。
訪問美國當然觸及到北京的「一個中國」政治紅線。此背後又涉及兩條接觸管道,一是時任李登輝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已與江澤民親信曾慶紅建立起秘密聯繫管道並告知此事;二是美國國務院也向北京保證,不會批准李登輝的訪美簽證。
李登輝如期訪問美國,事後引發北京強烈反彈,遂有1995與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第一階段是1995年7月至11月23日,包括中共首次在基隆與高雄外海劃設彈著區並發射飛彈,以及海上與東山島兩棲登陸等共4場軍演,目的是抗議李登輝訪問美國。
第二階段是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期間,目的是影響3月23日台灣首次舉行的總統直接選舉,軍演內容與第一階段類似,兩棲登陸作戰演習則選在距離台灣最近的平潭島進行。
面對中共軍演,美國決定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赴台海周邊作為應對。
1995年12月19日,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域。1996年3月8日,美國宣布獨立號航艦戰鬥群部署在台灣東北海域。1996年3月11日,美國決定再從波斯灣調派尼米茲號航艦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並與獨立號航艦戰鬥群會合。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影響,對中共來說,美國兩個航艦戰鬥群讓北京發現,解放軍軍力與美國的差距太大,在有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意圖武力解放台灣根本不可行,且「武統」難以收服台灣人心,後續治理難題無法解決。
對台灣來說,李登輝以54%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9任總統,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公民直選的國家元首,成為東亞新興國家民主發展的新里程碑。而4年一次的總統直選,則讓台灣人民透過選票,持續再確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合法性,以及背後的台灣主體性內涵。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