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民選總統 李登輝政海翻騰愛憎兩極

聽新聞

前總統李登輝縱橫台灣政壇數十年,從威權走到民主,在政治驚濤駭浪裡求生,以高超的政治手腕、謀略和堅強的意志,成為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身上背負複雜的政治意涵,讓台灣社會對他愛憎兩極,一生功過像是一整部台灣發展史,蓋棺後仍難論定。

李登輝當年因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的「吹台青」政策,在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推薦下,1972年、年方49歲時獲延攬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創下最年輕閣員紀錄;這是李登輝從政的開始,也揭開他翻騰台灣政海數十年的序幕。

 

政務委員6年期間,李登輝努力學習從政之道,自稱是「蔣經國學校」畢業的學生;1978年李登輝任台北市長,首次擔任機關首長,實際負責政務;1981年受命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李登輝幾張與總統蔣經國合照,只見李登輝神情拘謹,雙手扶膝,背腰直挺,椅子只坐1/3。

 

李登輝曾透露,他任職台北市長時,蔣經國下班後直接坐在市長官邸客廳,等他回來,細問市政「今天做了什麼事」、「這問題該如何解決」。他猜想蔣經國可能是擔心自己提拔的人是否能勝任,蔣經國的「家庭訪問」大約持續了3個月才結束。

 

1984年,仕途一路順遂的李登輝,當選第7任副總統;1988年,當時仍是威權體制強人的蔣經國過世,並未規劃接班,黨政軍分別由時任國民黨秘書長李煥、行政院長俞國華、參謀總長郝柏村掌握。

 

台灣人出身的李登輝,開始周旋在蔣家舊臣間,在驚濤駭浪中穩住陣腳,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克服國民黨內部紛爭,經由國民大會代表投票,1990年當選第8任總統。

 

當時他面對故總統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的反對,李登輝在「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一書寫道,「當時她主張國民黨不必選出代理主席,認為由中常委輪流主持中常會即可」。但李登輝最後結合尊李派的前行政院長李煥等人,還是推舉出代理主席。

 

二月政爭之際,李登輝也透過媒體以及黨內「八大老」的遊說下,化解1990年前司法院長林洋港可能挑戰李登輝總統大位的危機。

 

李登輝在總統任內,仍沿襲蔣經國路線,其中包括制定「國家統一綱領」,和卸任後的政治立場完全相左。他在2015年訪問日本演講時透露這段祕辛說,就是因為制定「國統綱領」,過去對他心懷疑忌的國民黨當權派,才放心支持他擔任總統。

 

李登輝和國民黨傳統勢力的對抗,著名的還有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李登輝在「餘生」一書回憶,蔣宋美齡曾召喚他見面,並用英文「Please listen to me」作為開場白,告訴李登輝說:「能夠號令軍隊的只有郝柏村,我希望你不要換掉他參謀總長的位置。」

 

不過,李登輝出任第8任總統後,上任後即把手握軍權的郝柏村從國防部長提拔當行政院長。李登輝透露,郝柏村當時曾無視憲法規定,對他提出當上行政院長也要召開軍事會議的要求。

 

此外,郝柏村曾為了行政院長連任而拜訪他,李直言:「我不打算讓你連任,讓年輕世代交替吧!」李登輝的此一人事任命,也被形容宛如「杯酒釋兵權」。

 

2000年總統選舉,出現國民黨連戰、民進黨陳水扁、以及脫離國民黨參選的宋楚瑜三足鼎立態勢,其中以宋楚瑜聲勢最強,李登輝在選戰中支持連戰。

 

不過,民間仍有許多陰謀論認為,李登輝暗地操作「棄連保扁」,最後陳水扁當選,引起大批國民黨支持者抗議選舉結果,並要求李登輝辭去黨主席,時任台北市長的前總統馬英九還因此挨了抗議者的蛋襲。

 

李登輝當年是否棄連保扁,迄今仍無明確答案,但確定的是,李連關係從此惡化,李登輝甚至透露,在艱難時刻,自己提拔為接班人的部屬連戰卻逼宮,他因此決定提早請辭。

 

李登輝原規劃卸任總統後成為傳教士,但最後並未成真。在民進黨完成首度政黨輪替,謹慎處理對岸關係之際,李登輝一手推動以「正名制憲」為目標的台灣團結聯盟的創黨,並吸收獨派等本土派力量,一度躍居第3大黨;大綠小綠既聯合也競爭,讓李登輝得以掌握能量繼續在政壇扮演關鍵角色。

 

2004年總統大選,連戰和宋楚瑜搭檔參選,爭取連任的陳水扁陷入苦戰;李登輝發起「牽手護台灣」活動,將台灣本土意識推上最高峰,這場活動被視為陳水扁選情翻盤的轉捩點。

 

儘管是「蔣經國學校」畢業的學生,但李登輝在任時積極推動本土化政策,卸任後則和國民黨漸行漸遠。2001年李登輝為台聯立委候選人站台助選,國民黨考紀會決定撤銷李登輝黨籍,結束了李登輝超過30年的國民黨員身分。

 

從1988年繼任總統起,李登輝一手主導台灣政局,檯面上政壇要角,國民黨內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連戰、蕭萬長、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是其門生故舊,現任總統蔡英文當年也是他的核心幕僚,堪稱台灣政壇唯一能橫跨藍綠、影響力貫穿朝野的領導人,但也是政治意涵最複雜糾葛的政治人物。

 

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李登輝在這數十年最關鍵的時期擔任掌舵手,任內推動民主化、本土化,國際媒體譽為「民主先生」。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他拉攏地方派系力量參與選戰,穩固國民黨政權,卻也引來助長黑金勢力批評。

 

李登輝擔任總統任內提出「新台灣人」概念,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最轟動的一幕是1998年他在前總統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時,高舉馬英九的手問「你是哪裡人」,外省籍的馬英九高呼自己是「新台灣人」,最後順利高票當選。

 

李登輝卸任後的政治立場更往「獨」移動,推動正名制憲運動,深綠尊他為「台灣國父」,除了昔日藍營同志批評他台獨、媚日,綠營內也有不滿。

 

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認為,李登輝卸任後,採取激進路線,為自己創造歷史定位,這些言行很不負責任,就像前總統陳水扁所言:「你(李登輝)當12年總統做不到,我怎麼做得到?」

 

李登輝卸任前拋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論點,引起兩岸兵險。許信良指出,李登輝以總統身分,把兩岸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副作用是讓兩岸關係一直到今天都相當緊張,也讓兩岸交流無法完全暢通,兩岸未來會怎樣發展現在仍言之過早,「功過尚無法論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可說是外界評價李登輝的最佳寫照。王作榮在「壯志未酬」自傳裡形容李登輝善鬥、不服輸,「雖有挫折失敗,亦必轉彎抹角鬥到勝利為止」。

 

縱橫政壇數十年,李登輝的強勢領導風格,幫助他肅清政敵,眾多政壇大咖也由同志變成敵人。王作榮和李登輝原是政壇摯交,更可說是李登輝攀上權力高峰的貴人,但晚年轉為批李,甚至出版「愛憎李登輝」,痛責其12年執政推動台獨等,堪為代表。

 

李登輝從一介書生,歷經威權過渡到民主的驚濤駭浪,直至當上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位居權力孤峰,他晚年綜合畢生思想,悟出「我不是我的我」,意指超脫自我,也間接回應外界臧否。

 

隨著他的辭世,這些世間愛憎恩怨,都將如李登輝最喜愛的一首日本名曲「千風之歌」所描述,化為千縷風飄散而逝。

 

(封面圖/中央社)

李登輝 病逝 總統 政壇 政黨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