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和共軍近日在西太平洋、台灣周邊海空域動作頻頻,今天共機更連續第3天侵犯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學者指出,北京意在對台灣進行壓力測試,並在美中戰略競爭框架下,增加與美方會談時的談判籌碼。
在美軍方面,追蹤飛機動態的推特帳號Golf9資料顯示,今天上午美國空軍一架KC-135T空中加油機,以及一架RC-135U電子偵察機自位於日本沖繩的嘉手納(Kadena)基地起飛,途經台灣東南空域,前往南海執行任務。
中國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成立的平台「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SCS Probing Initiative)今天也在推特揭露美軍相關動態,包括美國空軍一架RC-135U電偵機在台灣南部及南海空域現蹤,並往廣東方向行進,以及美國海軍一艘「勝利級」監視船USNS Effective在南海水域執行監視任務。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16和17日也發布美軍數架KC-135空中加油機在東海及南海的動態,以及美軍監視船USNS Effective穿越巴士海峽,往南海水域行進。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美中近期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有相互牽制意涵,在雙方舉行會談的同時,仍維持戰略競爭態勢,且各自都避免讓國內民眾有對外示弱之感,畢竟美中都要面對內部壓力。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17至18日與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夏威夷珍珠港旁的希卡姆(Hickam)空軍基地會談,觸及美中關係、香港、新疆、台灣等議題。
林穎佑說,共軍和美軍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否為「回應彼此」,這一解讀值得商榷。他指出,台灣西南海域、空域接近南海,若共軍真如媒體先前報導,將在8月舉行以奪取台灣有效控制的南海東沙群島為想定的大規模登陸演習,則共軍過去幾天的行動可解讀成是為此預作準備。
依此想定,他指出,若奪取東沙成為事實,國軍出動或增援勢必途經西南海域、空域,共軍因此在此區域演訓,並演練未來在東沙島作戰可能運用的「圍點打援」戰術。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也認為,共軍的行動並非以回應美軍為主要目的,否則沒有必要一再切入台灣ADIZ西南角,不侵入台灣ADIZ也能達到「回應」及監控效果。
揭仲研判,主要目的仍為對台灣施行壓力測試、武力展示,而共軍可能早有此意,但中共黨政高層近日才「放行」。至於「放行」原因和動機,仍待進一步釐清。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共機擾台可視為運用「灰色地帶衝突」(greyzone conflicts)戰術,對台灣進行壓力測試、挑戰台海中線,且整體而言,行動的政治目的大於軍事戰術意義,一如中國與俄羅斯去年7月在戰略協作框架下,兩國軍機先進入南韓ADIZ,接著入侵南韓與日本有領土爭議的「獨島」(日:竹島)領空,主要就是為了測試日韓政府反應。
就國際法而言,ADIZ是警戒區,不等同領空。
蘇紫雲說,共軍近日在區域內頻率升高的活動,以及北韓的激烈言行,都有為北京在夏威夷會談增加談判籌碼的作用。面對共軍,國軍宜掌握「鬥而不破」的原則,不挑釁、不示弱,展現較敵方高明的「和平的藝術」。
至於「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近期頻繁公開美軍機艦動態,蘇紫雲說,相關資料研判為共軍雷達偵測後,由總參謀部決定交由智庫發布,是國外常見的戰略溝通手法,也符合中共涵蓋「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的「三戰」戰略。
蘇紫雲認為,透過「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平台的訊息發布,中共在為更高規格的輿論戰和法律戰作準備,包括挑戰多數國家對「國際空域」、「國際水域」的認定。
(封面圖/翻攝自國防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