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這是腦神經衰弱!」3種常見門診誤解 醫生好難為

文/羅彥宇

相較於門診,住院病患病況雖然比較嚴重,所需的治療與檢查侵入性高,但是對於醫生來說,住院病患的觀察時間長,檢查資料蒐集比較即時,所以病況的整體發展清楚,少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反觀門診,病人的抱怨雖然表面上大同小異,但是往往資料不明確,候診人數多時,時間壓力又大,一旦求快就會疏忽、容易出錯。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醫病溝通的節奏,蒐集到重要的資料,是完成門診所需要的能力。

▼(示意圖/pixabay)


在我個人不算太長的門診經驗裡,發現許多病患對於醫生的看病行為,有長期性的誤解,而且反覆出現,幾乎是天天上演。如果這些誤解能透過公眾教育,提醒我們的病患以及病患家屬,我相信門診醫師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也能更有效率做出適當的診斷與處置。以下是三個我常遇到的誤解:

誤解一:電腦裡面都有,你自己看就好:看診前,病人A君做出這樣的假設:雖然我沒看過你,但你們醫生應該都彼此很熟,都會對我的病瞭若指掌,然後電腦裡面都應該看得到我的病歷,而且你們應該都花很多時間把我的病歷讀得很清楚,什麼抽血、X光都有了,所以沒什麼好問的,而且你們每次都問一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病人A君走進診間前五秒鐘的醫生是這樣的:我才剛打字完前一個病人的簡要病歷,心裡正在估算有沒有遺漏什麼……喔,下一個是A君,名字沒什麼印象,大概是初診的病人吧,打開門診記錄,哇!在心臟科、腎臟科、骨科、糖尿病科、中醫科拿藥,診斷代碼有八種,慢性病的藥十三種,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看診次數就超過三百次。這時候A君一坐下,就說:『醫生!請幫我開藥,我最近不太舒服。』我問:『怎麼不舒服?』A君還顯得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阿電腦裡面都有,你自己看就好。』

說真的,就算這個醫師很認真,上診前都先瀏覽過今天的病人資料(我承認十次裡我頂多做到一次這樣的預習工作),他也不可能讀完病人的舊病歷,就算讀完了,也不會知道病人今天來的問題是跟舊病歷的哪一段有關。再說,過去的病歷也無法百分百可信,很多重要的資料都必須重新蒐集,以避開認知上的偏差。所以,我很希望病人能瞭解,醫生希望直接透過問診得到您生病歷程的第一手資料,電腦裡的資料很重要,但也需要您自己指出來做過哪些檢查或治療,我們再進一步確認,一個負責任的醫生,不會光靠您的舊病歷就能診斷您的病情。

▼(示意圖/pixabay)


誤解二:我吃的藥沒帶來耶,好像是白白圓圓的那種:看診前病人A君其實已經到鄰近B診所看過,但是吃藥三天後沒有好轉,所以來到大醫院看。看診時,我問說:『平時有沒有長期在吃的藥物?』A君說:『沒有,平常都很好』我開始有點糊塗:『可是你的血壓好像很高耶,170/90』,A君:『我平常都有吃血壓藥阿,大概是剛剛趕來有點急。』我又納悶了:『你不是說平時沒吃藥嗎?』A君說:『喔,有啦有啦,血壓藥有啦』我問:『那還有別的嗎?』A君:『其他就還好,好像有一些什麼血糖的、什麼助眠的』原來A平時還在C診所拿慢性處方。我再追問是什麼藥,A君:『我沒帶來耶,就是那種白白圓圓的那種,你應該知道吧。喔,對了,那個C診所幫我開的那個黃的膠囊,那是做什麼用的啊?』

說真的,醫生絕對猜不到病人形容的白白圓圓或黃黃的膠囊是什麼藥,吃進自己身體的藥物是那麼重要的事,不應該讓醫生猜謎,冒這種不必要的風險。再者,藥物的副作用也常常就是病症的診斷,近年推行的雲端藥物查詢,解決了一部份問題,但是病人自己吃什麼藥,應該要自己負責,因為這是自己的健康問題,不應該認為是醫生的事。所以,我很希望病人能瞭解,不管是醫院或診所開的藥,請仔細核對藥名、劑量、頻率、用法,尤其目前原廠、台廠藥物並存,同一種藥物,可以有不同的樣貌,不明白時一定請開藥的醫師或藥局的藥師說明清楚。若要就診於不同的醫師,一定備齊這些資料,尤其是藥名要保留英文原名,方便確認。

▼(示意圖/pixabay)


誤解三:我聽人家說,這是腦神經衰弱:看診前病人A君到處打聽自己的病症為何診斷,所以把這些診斷很快告訴醫生,心想可以節省醫生問診時間,直接治療就好。事實上,看診時醫生期待聽到病人自己清楚描述症狀,所以我開始問:『今天有什麼不舒服的狀況?』A君:『我聽人家說,我這是腦神經衰弱的樣子。』所以我又問第二次:『那您自己是覺得什麼不舒服?』A君:『後來我看報紙說這是內分泌失調,所以我就去人家介紹的自然療法,很有名的醫生,還有出書,他說我是中學時候的心理障礙造成血氣不順。』我就只好再問第三次:『那您自己是有怎樣的不舒服?是哪裡痛?還是……』A君就問說:『我這樣的情況是不是要照個腦部掃描比較清楚?』

說真的,負責任的醫生需要蒐集病人主觀上對症狀的描述,不舒服的症狀是什麼?已經有多久了?持續變差還是好好壞壞?有沒有相關的症狀一併發生?嚴重度為何?以前有沒有過類似經歷?發生不適時正在做什麼?除非是正式的病歷摘要,可以協助看診醫師釐清過去病史,不然任何來路不明的意見或診斷都沒有參考價值。所以,我很希望病人能瞭解,您自己描述的症狀是最重要的診斷來源,任何高科技儀器檢查、任何名人、出書者、主任、教授還是院長的權威意見,都不能取代您自己的表達。

以上三個常見的門診誤解,反映出同一個問題:病人主體性的消失。這些病人認為:電腦資料都很清楚,藥物差不多就那些,他們說或權威說的就好,醫生們應該都知道,自己不用多說。但是反過來想,是不是醫療這一方也有意無意創造壓低病人主體性的環境呢?用電腦或高科技儀器來吸引病人,把藥丸混裝一起五顏六色,沒有藥名也不易辨識,用權威性的方式廣告出書,讓病人相信有獨門秘技。我想,不僅我們病人(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是病人)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醫學界的專家們更要謹言慎行,對於同行不實廣告要嚴厲譴責,才能逐步減少這些誤解,也會減少誤診發生。

※本文經民報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原文連結:http://www.peoplenews.tw/news/f9204702-a5eb-4a86-8019-8d611b598fe8
醫生 病人 門診 誤解 澄清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