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2018年起 每年可能會有20起強烈地震

台灣東部地區深夜連續多起地震,也引發民眾對地質災害的憂慮。美國兩位科學家去年就曾發表論文指出,歷史統計顯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將會引發全球頻繁地震,警告2018年將會是「大地震之年」,可能會出現多達20起強烈地震。


▲美國科學家發現,過去100年間每次發生大地震前,地球自轉速度都會減緩。(圖/記者姜國輝攝)

2月4日晚間花蓮地區連續發生多起較大規模地震,其中規模5以上地震1小時內就3起,全台搖不停喚醒民眾對大地震的記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畢爾漢(Roger Bilham)與蒙大拿大學教授班迪克(Rebecca Bendick)去年11月曾在美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發表合撰論文指出,地球自轉與地震活動有高度關聯,儘管變化只差距一毫秒,仍會影響地底能量大量釋放。

畢爾漢和班迪克的研究統計1900以來全球芮氏規模達7.0以上強震,發現100多年來有5個時期的強震發生次數明顯多餘其他時期。在強震好發期間,全球一年竟發生多達25至30起強烈地震,其餘時期平均每年僅15起強震。

歷史統計顯示,自1900年以來,規模大於7的地震發生週期大約是每32年一次,而每次在這些大地震發生的前5年,地球自轉都會減速,當地球自轉變慢的時期結束後,強震數量就會開始增加。畢爾漢表示,「這相當直接,地球給了我們5年的強震預警期。」

畢爾漢當時說,地球自轉速度大約從2013年開始進入週期性減緩,換言之,可推估2018年全球就會進入強震好發時期。2017年全球一共發生7次規模7以上地震,畢爾漢預測,「2018年起,可能每年都會有20起強烈地震」。

綜觀全球地震紀錄,進入2018年之後,光是1月份全球就已經發生3起規模7以上地震,包括1月10日中美洲宏都拉斯天鵝群島發生規模7.8地震、1月14日秘魯南部近海規模7.1地震、1月23日美國阿拉斯加近海7.9地震。


▲昨晚(4)日疑似地震引起鶯歌2噸水塔倒塌(圖/東森新聞)

兩位科學家也發現,過去在地球自轉減速後發生的強震最常發生在人口稠密的赤道熱帶地區,但仍然很難預測未來的地震會發生在何處,也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讓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與強震的增加產生關連。科學家懷疑,有可能是地核活動的些微改變,導致兩件事先後發生。據了解,全球約有10億人口居住在最常發生地震的熱帶地區。

另外,美國經濟預測專家阿姆斯壯(Martin A. Armstrong)去年12月也曾做出相似的預測。阿姆斯壯當時警告,2018年恐怕會有「嚴重地震」發生,並引發全球性經濟動盪,有如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接踵而來的1907年經濟恐慌。


▲昨晚(4)日21時12分,發生芮氏規模5.1有感地震,震央位置在花蓮縣政府北偏東方24.0公里(位於花蓮縣近海)(圖/東森新聞)

阿姆斯壯當時指出,歷史顯示,美國的地震發生週期大約是8.6年一次,而2018年恰好是1906年以來的第13個8.6年;另外觀察全球規模7以上地震發生頻率,發現週期為31.4年,因此推算出2018年會有大地震發生,而且很可能在2月3日至4月4日之間爆發,地震好發「高潮」將會延續至2021年。阿姆斯壯的預測和畢爾漢與班迪克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針對國外學者預測,中央氣象局當時表示,對於相關學者的研究論述皆予以尊重不過全球大地震在統計上並沒有特別活躍的趨勢,惟民眾仍應充實地震防災知識,隨時做好應變措施。

而針對花蓮地區自4日晚間頻發有感地震,根據氣象局地震中心統計,自昨晚9時起已經發生大小地震超過21起,規模最大5.8為主震。地震中心表示,地震原因為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隱沒到大陸板塊,導致地殼破碎引發一連串地震,估計未來1周到2周仍會有顯著餘震發生,但該區域為地震活動較頻繁地帶,沒有異常地質活動情況。


▲花蓮4日晚間28次地震!(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

●本文由ETtoday授權提供!

地震 美國 2018年 強震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