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pixabay,下同)
文/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因為我是老大,所以就必須要做其他人的榜樣嗎?」
「因為我是老大,所以我就必須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弟妹嗎?」
「當時我才國小,我就要像大人一樣能照顧弟妹的生活和課業嗎?」
「只因為我是老大,所以我就要負擔更多責任,連別人的責任都要我背嗎?」
談到身為老大在家裡的處境,她像憋壞的氣球,一口氣把心裡的不平像連珠砲般一顆顆彈射出來,最後她淚汪汪地看著我,嘆口氣說:「即便他們(弟妹)長大了,我也結婚了,有自己的家庭要顧,難道爸爸住院這樣的大事,都是我的責任嗎?」
這位女士是因為想改善自己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而來求助,她本來沒注意到「照顧親人的疲憊和對手足的不滿」已經帶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當這層心理壓力在晤談中揭開來,同時也連結起許多有意義的訊息,原來她在職場總是在意「上司對待自己和其他同事是不是公平」,容易覺得「自己被剝奪很多應該有的權益」,升上小主管後卻「對帶新人充滿著矛盾與痛苦」,這些其實和她從小到大的家庭故事緊密相關。
隱藏在小時候家庭故事裡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療癒,長大後的我們還是會帶著相同的劇本,去演後來的故事,讓之後的人生不斷重複著早年的創傷。
身為家庭中的長子,真的都會有相同的故事劇本嗎?我想支持與反對兩方的例子都不少,支持的例子就像是我在晤談中遇到有「被迫長大」這類議題的個案,很多都是家中老大;不過,不支持的例子也有,以「承擔家庭重擔」這點來看,很多有類似故事的人,他們的排行不見得是「老大」,有的人是夾在中間渴望被雙親看見的「老二」,有的則是最後被留在父母身邊的「老么」。
以家庭發展的角度,夫妻從兩人攜手,到誕生第一個孩子後成為父母,以及陸續出生的第二、第三個孩子,雙親的生理年齡、心智成熟度、生涯議題、經濟條件,和教養孩子的經驗,都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與進化。所以不同時間點出生的孩子,即使在同樣的家庭也會有不同際遇,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孩子天生特質,與手足間互動累積的成長經驗,在眾多因素所加乘下,每個「老大」的人生故事,就像火車走著規律的軌道,但路途上所欣賞到的風景還是因人而異。
在晤談室聽到的故事中,身為老大最常見的生命經驗是「沒有慢慢長大的權利」,當後面的小孩出生以後,家長就會將「負責任」與「做榜樣」等字眼加諸在老大身上,通常和手足年齡差異愈小,這樣的議題影響程度愈大。
同時要照顧兩三個孩子的忙碌,常會讓爸媽忘記「老大」的實際年齡,忘了給孩子符合其真實年齡該有的包容,反而不由自主地想要第一個孩子去分擔自己的壓力,希望他理解大人的處境,如果雙親其中一方有情緒困擾,或婚姻失和,甚至離婚或單親,因為大人的內心狀態混亂,會更難意識到自己的困境已經造成孩子的成長創傷。
我聽過好幾個類似的童年故事,都是年紀還小的姊姊帶著年紀更小的弟弟或妹妹,出門上學、做飯餵飯、甚至長大一起到異鄉奮鬥,或是一起工作,有的會彼此扶持,有的則兩相怨懟,身為老大到底會從照顧弟妹的成長過程中得到好的幫助還是創傷的記憶,很多時候取決於他們和父母相處的經驗。有的老大雖然背負著照顧弟妹的責任,但也能獲得父母的關心與重視,過程中累積出的成就大過於挫折,另外一些老大則是因為雙親無力或無心與孩子好好相處,才背上過多責任,這些創傷與其說是因為手足排行的緣故,不如說是被大人的議題影響。
身為老大另一個常見的共同經驗那就是「從擁有到失落」,不同於第二或第三個孩子,一出生就必須與手足分享父母的愛,老大像獨生子一樣,擁有全然佔據父母的美好時光,不同的是老大在之後會面臨手足的出生,獨佔雙親的愛卻被分走的「巨大失落」,這些失落需要好好哀悼並消化後,才能重新建立起與父母的良好關係。不過老大們往往還沒準備好,就被爸媽要求著學習「分享」與「禮讓」,年幼的弟妹對他們來說究竟是「威脅地位的迫害者」,還是「帶來成就與歡樂的小跟班」,很大程度還是取決於雙親的態度。
擁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對雙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是否能夠和一個以上的人同時建立良好關係,妥善處理多人關係中的矛盾與衝突,面對競爭時能保持穩定,在照顧孩子時還要照顧自己,上述每一項都需要較成熟的心智來支撐。比較能勝任這些任務的家長,通常能很好地處理孩子因排行帶來的議題,讓老大能享受弟妹的陪伴,並覺得長大是件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妳身為老大,好奇自己是否有著上述「被迫長大」或「失去獨佔的失落」的議題,你可以試著從自己現在的人際互動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若「被迫長大」對你造成影響,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很在意公平,不只是社會上公平正義,而是上位者眼中自己的努力是否被看見的那種公平,你常覺得上司只賞識另一個能力不好的同事,讓你總是充滿埋怨與嫉妒;另一方面,你可能律己過嚴,不斷要求自己進步,卻不給自己放鬆與修養的空間,也不稱讚自己已經獲得的成就,彷彿一直追求「長大」,卻深受「長大」所苦。
如果沒有機會好好哀悼童年時「失去獨佔的失落」,則會讓你不太容易和他人合作,特別是後輩,很多人常希望自己合作的對象一定要比自己強,如果發現對方不如自己或依賴自己,就難以找到立場或方式與之合作,有這樣議題的人常會選擇待在人數少的環境,或從事可獨自執行的行業,當他們能夠獲得升遷機會,需要管理他人時,無法和他人合作這點也會造成困難。
如果發現自己現在的生活與職場有類似的故事劇本,透過回想過去家庭經驗,也許可以找到改變劇本的方法。就像文章一開頭那位女士,當她把自己現在的處境與幼年故事連結起來後,她決定不再一昧順從父親的固執觀念,也不再逃避手足間的衝突,試著和弟妹更平均地分擔照顧父親的責任,也許真實的壓力減輕不多,但新的改變卻讓她更肯定自己的價值與付出,更帶動了她在工作上的思想革新,她不再那麼容易只著眼於自己失去的權益,而是看到更多自己成長進步的正向事蹟,自信增加後變得比較願意幫助下屬,讓她在職場上的人際互動獲得改善。
試著回想自己與雙親和手足的互動,從一些讓你記憶深刻的回憶中,可能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故事原型,試著用長大後的知識與眼光重新看待這些發生過的事,並轉換角色想想看,也許你會發現當初所受的苦,可能是因為父母自己的議題,或是弟妹尚未成熟,而不是因為你不夠好,重要的是如今的你已不同以往,你不見得需要從此對類似的情況耿耿於懷或逃之夭夭,要記得你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更是導演,擁有改變自己人生劇本的能力,要做一個讓自己喜歡的「老大」。
※本文由心理師與女人談心室授權提供,請勿任意轉載。
原文連結: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83624&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