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 授權 圖/取自維基百科、pixabay、林俊成提供
怎麼描述台灣學生的生活?嗯!有三個特色:考試、分數和考試分數
「我這次考試考不好,我的人生都毀了…」
眼前的孩子發出吶喊,覺得一次測驗的失敗,帶來一段時間情緒的低潮。在升學體制下,學生的生活大多是從「扣分」被點評,但點評表達的不好,就容易變成批評,孩子容易被分數牽引著心情。
倒扣還是加分的人生
從學校進入職場,許多分數指標衡量著表現,每個人都已經習慣完美的100分,然後追求100分的人生勝利,只要有一點小差錯,就被扣個幾分,然後低於90分就好像人生整個變黑白。大家在比的就是那1到2分的差距,接著就被這些分數弄得緊張兮兮。
好像「不被扣分」就變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但是「可以加分」的項目,日子久了就容易忽略。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本來對「失去」就存在恐懼,當我們失去關係、資源或者生活裡的東西,變得慌張而焦慮。
如果人生測驗卷,及格過關是60分,但是60分的門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100分被扣40分,一種是從0分被加到60分,最後結果都是一樣,但是我們容易苛責那位被扣分的孩子,鮮少鼓勵那位被加分的孩子。
明明最後結果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卻會因為起點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評價。甚至會苛責從100到60分的表面現象,卻鮮少關心「孩子怎麼了?」
我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個假設是每個孩子起點都一樣,問題是有的孩子是在跑馬拉松、有的孩子是在跑短跑,起跑點有那麼重要嗎?
分享自己經驗,但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不知道終點在哪裡?那麼起跑點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如果知道終點在哪裡,那麼只要能到達終點,那就是到達終點。
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拿到跑步前三名的獎牌而已,可是人生不一定只有一項競賽呀!總不可能叫跑步選手去游泳吧!選錯賽場,再怎麼努力、怎麼用力、怎麼賣力,還是做虛工,因為那本來就不是我們能力的主場,偏偏多數的時候,家長總是幫孩子決定了比賽項目。「你去唸那間學校啦!」、「你去那裡上班啦!」甚至「你嫁(娶)他」…
曾經有孩子說:「
你們幫我做了開始那個決定,卻又怪我不為最後結果負責」。我想起西班牙著名的動畫⟪
相似 Alike⟫,裡面傳遞一個核心概念是「
你剪掉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我們是否曾經怪過孩子那裡做不好,卻又不曾教他怎麼做會更好。
被價值想法困住的孩子
心理學家Ellis認為,一個人心理的沮喪,通常是將自己人生經驗,做不合理的詮釋,然後在生活裡,逐漸接受那些缺乏支持,又不合理的想法,Ellis稱為「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是讓人產生情緒困擾的重要因素,而這些不理性的思考,多數是兒童時期開始,從重要他人那裡,透過暗示或重複的過程,讓自己接受這些想法是真實的。其中一種想法經常綁架我們的情緒,那就是「我必須非常優秀、完美與成功,自己才有價值」。
最近暢銷書「
高敏感是種天賦」裡面也寫道: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高敏感有時會會出現的想法是:「人家愛我並不是因為我就是我,而是因為我為自己設了高標準。」這就是在講Ellis的非理性想法呀!
高敏感的人,面對外在刺激需要比一般人更多時間思考,也容易因為傷害他人而懊悔不已。或許高敏感人的背後,都有要求嚴苛的家庭吧!很多父母是所謂高情緒表達(High emotion expression),這樣的父母對孩子容易有過度批評(over critical)、過度干涉(over involvement)和過度保護(over protection)。
對於孩子的正向表現較少鼓勵,當孩子失敗時,也容易有過度批評,孩子似乎獲得一種訊息「如果不夠完美,就得不到父母的愛」,進入到社會時,就變成「如果不夠完美,就沒有價值」。
如果我們太專注在自己的跑道上,是不是就容易忽略沿途的風景?
但是,自己人生的價值,為什麼要交給別人來定義呢?我們過的是自己的人生呀!展開翅膀,為了自己而飛吧!
本文由 林俊成 授權提供,請勿任意轉載
心適所在 林俊成 Jason 臨床心理師 部落格
原文連結:
高敏感族群的翅膀,為誰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