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教了什麼?他嘆:一點都沒有「學以致用」!

▲(圖/子迂的蠹酸齋)

又到了畢業季,這時間是每年優秀大學生感到最驕傲的時刻,當然對於家境好的學生來說就是畢業了,但對於家境不好的學生來說就是助學貸款的開始,剛畢業甚麼都沒有,但是就要背上五十萬的債務。然後經常在甚麼產業博覽會中的哪個科技大老或是老闆們總是說著學校與產業脫軌,這樣會讓國家沒有競爭力等等的說法。最後就是留下問題,為什麼所學無法用在就業?如果無法學以致用的教育還有價值嗎?

首先要討論的問題則是到底是產業領導教育還是教育領導產業?這是個幾乎無法完全論證的問題,不過齋主以自己對於自由經濟的了解來說。我們投入在教育的資本遠遠少於自由市場上的資本,所以哪怕我們不斷地想要確保教育的的神聖性,希望有更多的教授去做些不見得是有利潤卻是對整體文明有利的研究,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很難說服研究人員從事這樣的研究(至於為什麼有國外研究可以做到無利潤的研究,這就另外找時間說吧)。這就是為什麼多數教授都在想辦法跟當前產業所需要的技術和知識做結合,這並不是甚麼壞事情,反而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讓學校跟產業更加接軌才是,那為什麼還無法學以致用?

簡單來說就是學校不保證就業,而學校本來就不應該保證任何的就業,因為學術本來應該要獨立於市場之外,但實務上的做法卻無法阻止市場的影響,當媒體大肆宣揚某一個科系未來會有好前途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可能是投資、扶助、產業園區等等的做法,這些當然上了媒體。學校的招生處發現有利可圖,加收學生或是加開學系等等都是可見的做法。只是這些產業的開花結果當然是無法預估的,很多時候會像是生技產業直接爆炸,生科系學生突然變成廢材,或是像是設計產業雖然沒有爆炸,但是牛吹得太大,導致一堆設計系的學生根本找不到就業的公司,不然就是在就學過程當中就覺得這個道路不是自己要的。

一定會有人思考,不知道現在的教育系統有多少能量是浪費掉的,與其讓這些人力資源繼續留在學校裡面,甚至這些錢還是全民納稅錢來扶持的一些學校或是科系,而且學生自己也要負擔就學貸款,不如讓他們直接離開學校進入就業市場。有了這一層想法之後我們回頭去思考,到底這個社會需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其次就是高中生、國中生甚至是小學生有必要存在系統性質的教育嗎?

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台灣的就業市場,到底有哪些工作是真的需要大學畢業的? 又有哪些工作是需高中畢業或是國中畢業的?看看市面上有多少工作其實根本不需要那些學歷是支持的?是那些工作我就不好多提,不過看看自己最高學歷的課本,同時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工作是否真的需要自己念這麼年的書來投入工作?我想多半的答案是否定的,難道就沒有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嗎?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教育機制與市場接軌得更徹底,當然這個方法很多,在這裡就是假設將國家的成分降到最小,而讓商業化的程度拉到最高的可接受範圍。經常有人討論到當前的師資評鑑制度很差,相信我,當大企業來辦學之後就不會出現任何所謂沒有效率的事情,所學的東西將來都會用上,所有的時間都不會有些許的浪費,然後那些最有用的科目將會被嚴格訓練,直到畢業那一天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說起來這還滿符合台灣家長的想法,讀書就是為了找工作,現在把讀書跟工作畫上等號,除此之外也不希望學生去學甚麼體育美術或是藝術,只希望學生在學科上面有所表現,未來能夠獲得高薪資的工作就好。

芝加哥學派的傅利曼曾經提過教育劵的構想,意思是指政府依然提供個別學生的教育經費,並將這張教育劵發放給每個學生,讓學生自由去選擇學校,當學生選擇學校之後,而學校可以拿這張教育劵去和政府換錢。當然每間學校需要的自負額不同,但這套制度實施下去之後就會讓富人與窮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可能窮人盡其一生都沒有辦法理解富人所受的教育是甚麼?

窮人可能就變成從小在沒有自負額的學校裡面念書,老師在課堂上面開始教導一些基本科目,等到國高中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壓力的關係,馬上就跟某個企業簽約可以上學,但是畢業以後要到某間企業所屬的公司工作,然後未來的小孩也是如此。唯一期待的可能性就是生出絕頂聰明的小孩,有高級學校願意用獎學金讓他讀書,並且願意支付生活費等等,但終究機率不高就是了。

這時候很多人會說齋主怎麼突然有種左派的感覺,其實那只是你誤會了,因為我敢說若是在這種純然自由競爭的教育底下,窮人的生活會比現在的窮人生活好,至少在資源的分配上會合理許多,而且小孩也更有機會出人頭地,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比自由競爭更能讓窮人有機會階級翻身,那怕這段邏輯其實相當違反大眾所認為的常理。

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帶來怎樣的壞處?我們或許無法完整想像那樣的教育情境,但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到我們所看到的企業競爭上面,許多商品在架上陳列競爭的時候,需要的不是道德底線,通常需要的是法律底線,法律上是否合法才是商家在意的事情,而消費者對於法律、道德都毫不在意,消費者唯一在意的只剩下價格,當一個產品看起來很好的時候,真的有消費者會去在意那價格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嗎?

相同的道理,或許這樣直接套用在教育上面會有點霸道,不過我假設企業所提供的教育資源也是相同的方式,我相信法律上一定會規範相關科目至少要教導的部分,但是在完全沒有理想性教育的情況下,那些制度也只剩下拿來通過檢核的意義,從本質上來說整體教育系統將會盡量避免理想式的道德教育,變相的只會強調自己公司或是體制內的道德教育。

許多學者都認為教育具有外部性,所謂的外部性就是指當我們投資在教育上的時候,除了幫助學生牟取個人利益之外,當學生出了社會之後會替社會增加外部性意義。雖然在學術上來說,外部性意義並不一定是正向的,畢竟我們經常看到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在社會上興風作浪,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道德教育上,任何一間學校都有其正面的外部性意義。

甚麼叫做社會上的道德正面性意義?就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台灣的道德教育就齋主來看非常的成功。全台灣的公共設施都有著十分整潔的環境,上車下車或是買賣物品的排隊秩序也非常良好,也會幫助陌生路人解決眼前的問題。嚴格說起來道德水準相當高。

事實上在理想式的教育裡面,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道德品格上面,除了對自我負責以外,也學習了如何與他人相處,更從帶著教育理想主義的教師當中得到許多潛移默化的行為教育。相反的如果我們看向單純商業化的補習班老師,多半沒有作業,老師其實也不怎樣在乎你到底有沒考好,真正在乎的是招生人數到底是多還是少? 這學期收的錢到底是多還是少?閒暇時還會找個年輕的學生來談個戀愛誘姦一下。

除了道德教育的問題以外,也是要回到關於改善貧窮這件事情上面,或許自由的社會在階級翻轉上會比較容易,但相對的這並沒有解決任何貧窮的問題。我們經常會假裝階級不流動是大問題,但其實提出這是問題的人本身是想要提升階級的人說的,當然他們認為是大問題,不過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一個窮人變成了有錢人,就會有另一個人變成了窮人,貧窮問題依然存在,那怕改變貧窮的可能性變大,但是窮人所製造的問題依舊,甚麼都沒有改變。


「學以致用」是個不太可能完全達到的目標,會講出這些話的人本身就不理解教育本身的意義在於學習,學習世界上的所知,而不是把所知給應用到產業上面。有一天工作時,也要清楚目前的做法是合乎成本的做法,而不是在品質考量上的最好答案,關於知識的要點就在於視野的開闊,那怕我們在百貨公司裡面看到上萬種商品,但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有著幾千萬種的商品因為成本、技術、原料等等緣故沒有辦法商品化。單純的教育才是我們受教育的原因,絕對不是甚麼為了工作這種簡單的理由,那不但忽視了過去賢者們累積的錯誤,更是將自己的價值抹滅成只剩下工廠裡面的一顆齒輪。


文章來源:子迂的蠹酸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