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冷知識!秒懂古代清明節為什麼不重要

清明節對於華人來說是重要節日之一,祭祀、掃墓都是節日重點,當然在現代人忙碌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人會選擇提早掃墓,或是請人代為整理...。事實上在早期的傳統社會中,清明節可是一點都不重要的節日,但在歷史的演進之下,清明節卻悄悄的起了一些變化。

 

「清明」是節氣

 

如果有看農民曆習慣的人,都會知道清明其實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清明節是少數與公曆有吻合時間的節氣,大約每一年都會落在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根據《曆書》所述:「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被遺忘的「寒食節」

 

大概在國、高中歷史課,有提到春秋時期,通常老師都會講述晉文公的故事,簡單來說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離驪姬之亂於是遠走他鄉,不過這樣的日子不一定餐餐都能溫飽,有一天重耳的隨臣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烹煮給重耳吃,等到重耳恢復體力後,才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是介之推的肉。

 

當然流亡總會有回家的一天,19年之後重耳回國成為晉文公,在受封功臣的過程中卻忘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也沒有邀功就帶著母親去山裡隱居,直到眾人提醒下晉文公才想起介之推,但是綿山何其大,要找尋兩個人實屬困難,於是就有人說可以放火來逼出介之推。

 

一場大火後,眾人在山中發現介之推與老母親的屍體,而傷心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將冬至後的第105天訂為「寒食節」,這個日子通常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在古代寒食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就是掃墓、不能生火煮食、踏青...,不過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太過於接近,到了唐朝之後清明節就逐漸與寒食節合併了。

 

你有聽過「上巳節」嗎?

 

在清明節前還有一個節日是「上巳節」,也就是俗稱的三月三或是小清明,這樣的節日最早是出現在周朝,原本這樣的節日就像單身男女的聯誼會,不過在宋朝之後這樣的活動就逐漸的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有些人會選擇三月初三掃墓跟踏青,所以才會稱此日為小清明。

 

關於這個節日,在連雅堂的《台灣通史》有寫到這麼一段話:「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就可以知道這樣的節日在一些族群的傳統中,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為什麼清明節轉變這麼大

 

因為上巳節、寒食節跟清明這三個節日的日子實在是太相近,再加上寒食節跟清明節本來就有一起過的情形出現了,於是在歷史的轉變下,清明節就融合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特點,從二四時節氣躍升為一個重大節日了。雖然清明節包含了寒食節跟上巳節,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會特別去過寒食節與上巳節。

 

首圖來源:Pixabay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