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太三「考考妣妣」惹議!但你知道為什麼牌位要寫考妣嗎?

昨天引起網友最多討論的新聞,莫過於法務部長邱太三於同性婚姻釋憲案的發言,他表示「民法是我國人民數千年形成的社會規範和機制」,並且說出「將來同性婚姻產生後,祖先的牌位,要寫兩個都『考考』還是『妣妣』?」

 

「考」「妣」這樣的說法是從哪來?

 

在牌位上書寫考妣這樣的說法是來自於《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因此在墓碑上也就常刻有「顯考」、「顯妣」、「先考」、「先妣」等字眼。當然在這些古老的書籍中,不僅有禮記寫過「考妣」,像是在《尚書·舜典》中也有提到:「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在唐代韓愈的《祭竇司業文》中也有提及:「朱衣銀魚,象服以崇,錫榮考妣,孝道上窮。」而到了明朝的方孝孺在《題桐廬二孫先生墓文後》中也有寫到:「或慟哭荒江斷壟間,如失考妣。」由此可見得以「考妣」代稱死去的父母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用法。

 

除了指死去的父母,「考妣」也能這樣用

 

雖然在過去大多的典籍中都是將考妣代稱為死去的父母,不過也是有少數的典籍將考妣解釋成健在的父母,像是在《爾雅·釋親》中就有這樣的說法:「父曰考,母曰妣。」而到了清朝,郝懿行在《爾雅義疏》將考妣解釋為「考妣者,父母之異稱」。

 

但是從考妣的用法中,其實可以判別典籍的時間點,在較古老的典籍中,考妣確實是「父母」的代稱,但是在時間的改變下,大多數的典籍都認為考妣是用以代稱「死去的父母」,包含連墓碑上都這樣刻字,因此目前也鮮少有人將其代稱為父母。

 

墓碑上一定會有考妣嗎?

 

其實在古代或是早期的墓碑通常都會有「考」「妣」,不過跟隨著立碑人的想法與身分不同,「考」「妣」也不是100%會出現在墓碑上,像是有人會用「慈父、慈母」或是直接刻上某某某之墓,所以也不用需要太擔心同婚合法之後墓碑要怎麼刻,另外近年樹葬、海葬、花葬或是植存等環保葬法逐漸風行,未來可能連墓碑都不太需要了。

 

(首圖來源:Pixabay)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