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他們怎麼讓塑膠從自己的生活裏消失?

▲洪平珊坦言減塑生活的開端,純粹是為了「找回自己」、「好好生活」。(圖/攝:王慧思)

塑膠的發明問世,迄今超過150年。這種石化產品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塑膠製品經久不壞,難以分解的特性,也成為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為了減少塑膠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日前公告新辦法,超過7萬家商店從2018年1月1日起不能再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

但除了政府加強管制外,更有一些人試圖身體力行「無塑生活」。

不逞強的減塑運動


七年級(指1981~1990年出生者)女生洪平珊雙手捧着90公克的玻璃罐,小心翼翼地將玻璃罐內的發票、外包裝貼紙、一顆電池一一取出放上秤,看着顯示數字一共是228公克,她笑着說:「這是我8個月來製造的垃圾,要不是上週突然多出的一顆電池,重量本來還會更輕。」在朋友間早已是「無塑達人」的她,隨身自備餐具、購物袋、水壺早已經是身體力行的基本功,每週拍照記錄垃圾量上傳到部落格,更是3年多前開始挑戰「無塑生活」養成的習慣。

剛開始,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拿在手中的用品「是什麼成分製造?」「這產品產製流程又包含哪些?」,查英文字典、google、翻書,一路下來,她才驚覺就連牙膏、牙刷、洗面乳、衛生棉,這些與生活緊密相依的用品中都有「塑膠」。

3年多下來,她鑽研無數取代塑膠用品的替代品,且樂在其中。2014年索性與另一半周暐翔創立了「小事生活」店舖,分享她使用過且好用的無塑商品,其中包括布衛生棉、手工蜂蠟保鮮膜、不鏽鋼吸管等,還有她與元泰竹藝社共同開發的台灣第一支竹製牙刷。

不像環保人士懷抱着愛護地球的神聖使命,洪平珊坦言減塑生活的開端,純粹是為了「找回自己」、「好好生活」。曾經從事電影公關行業的她,當時總覺得過得不開心,直到偶然間讀到《環保一年不會死》一書,發現作者柯林.貝文分享改變生活中一些使用習慣,卻讓人生樣貌從此大相逕庭,「尤其是他原來與妻子瀕臨諮商的婚姻危機因此有了轉機,這實在太勵志了」,激起她起而效尤的動力。

▼洪平珊3年多前開始挑戰「無塑生活」養成的習慣,循序漸進的減量是不二法門。(圖:小事生活-無塑生活實驗空間facebook)


洪平珊日後離職遠赴澳洲打工度假,期間她又受到一位美國女士Beth Terry發起「我的無塑生活」(Living Plastic-Free)的啟蒙,測試在無塑膠製品下生活的可能性。她也才開始每天拍照記錄自己製造的垃圾量、上傳臉書的實驗。
她以「極端」形容自己如何貫徹不使用塑膠包裝的清潔用品,比如「洗髮不用洗髮精」、「刷牙不用牙膏」、「沐浴不用沐浴乳」等,她仍舊是以每週一天、一週、一個月的方式一步步去實踐。

「如果說一點都不麻煩其實都是騙人的,」洪平珊自嘲不是苦行僧性格的人,她選擇從每天減少一個塑膠袋做起,慢慢進階到自備餐具、購物袋,拒喝瓶裝水、杯裝飲料,「揮別一次性塑膠製品」成了她漸進式達成的目標,「你如果一開始就想做到100%,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循序漸進才是不二法門。」

她也曾因難以割捨對於洋芋片的愛,陷入減塑瓶頸,最後靈機一動乾脆採買大尺寸包裝的洋芋片,吃完後將塑膠袋翻過來清洗,在家中重複回收使用,不僅沒造成垃圾,也滿足突然興起的小小食慾,最重要的是貫徹她一直強調的「不逞強減塑運動」,洪平珊強調,「零塑生活的重點不在於把塑膠視為敵人,只是更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友善的生活方式。」

洪平珊的無塑生活也一路伴隨着島內移居,從台北搬到台南,又從台南移居至花蓮。她在花蓮壽豐落腳的新家,是棟在社區內的三層樓透天厝(門戶獨立,各樓層由內部樓梯可互通。此類房子產權為單獨所有,只有一張所有權狀),乍看之下並無特別之處。然而,當她打開自家浴室的小門,一眼望去,除了基礎衛浴設備,視線所及理當應是擺放瓶瓶罐罐用品之處,卻只見2瓶玻璃罐、擦拭身體的毛巾,沒有多餘的物品,就連衛生紙都不見蹤影。

她以「極端」形容自己如何貫徹不使用塑膠包裝的清潔用品,比如「洗髮不用洗髮精」、「刷牙不用牙膏」、「沐浴不用沐浴乳」等,她仍舊是以每週一天、一週、一個月的方式一步步去實踐。「這樣清潔乾淨嗎?」,這是身邊眾多朋友向她提出的質疑,她則胸有成竹地說「用對方法,清水就能徹底清潔身體」,更搬出一套自己研究過後的說辭,「最簡單的方式,是你也可以使用酵素清潔皮膚。但市面上的清潔用品成分都有柔珠(塑膠微粒),裏頭吸附各種環境賀爾蒙的化學物質,對身體的毒害才是怎麼洗都洗不掉的。」 同樣身為女性,我更好奇她如何看待拋棄式衛生棉,又有什麼樣的替代方案?洪平珊說,「一般女性都覺得經期身體產生異味,事實上那是經血跟衛生棉上的化學物質混合產生的惡臭,真正的經血其實只有鐵的味道」,因此她以布護墊、布衛生棉、月亮杯取代拋棄式衛生棉。她說,拋棄式衛生棉製造過程跟丟棄過程都會為環境帶來災害,也為女性身體帶來傷害。許多身邊女性朋友在習慣使用布衛生棉後,經痛、過敏、感染問題都得到大幅改善,「我自己則發現使用布衛生棉,變得更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現在不會再把經期視為每個月一次的如臨大敵。」

▼2014年,洪平珊與周暐翔創立了「小事生活」店舖。(圖/洪平珊提供)

​周遭的人默默也在改變


《環保一年不會死》書中,陪同作者進行無塑實驗的是一位妻子、一個還需要包尿布的小孩與一隻狗。在洪平珊實踐無塑生活中,另一伴周暐翔也全程相伴,相識於澳洲打工度假的兩人,雖然都喜愛大自然,對於愛護環境都有着共識,卻在一同實踐無塑生活的初期還是有些不同步。

周暐翔坦言,洪平珊是最先發起實踐的那個人,他剛開始多少抱持着「這樣生活能夠維持多久」的觀戰心態。他回憶起過程中最為難忘的事情,莫過於一開始曾為了購買玻璃罐裝的有機蕃茄醬,花了兩小時在澳洲街上來回開車,從A店晃到B店,最後卻發現根本沒有這項產品,導致最後什麼也沒有買的經驗。另有幾次在出門後才發現忘了隨身攜帶自備餐具,得再度選擇走回家、爬上幾層高樓的經驗,也讓他覺得慘痛難忘。「一開始會因為覺得有必要這樣大費周章嗎,但是日子久了也就自然而然習慣了。」

周暐翔談到因為貫徹無塑生活帶來生活上的改變,「我們現在會更重視用餐品質,真的感覺到生活品質變得更好了」,兩個人外出用餐時會特別選擇提供可清洗餐具的餐廳,選擇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產品,購買食品也會特別注意成份,也會優先選擇無包裝食物產品,也因此避開更多加工食品,「我跟我媽說覺得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或許因為不是賺大錢,聽到時她還不太願意相信。」

兩人間不僅交替影響,也影響身邊家人朋友,最有趣的莫過於,影響範圍也擴及了與兩人經營的小事生活來往的上下游廠商。洪平珊說,她在進貨聯繫往來時,總是重複使用信封包裹,有一回,當她看見已經重複使用五六次、寫滿郵寄地址的信封袋,在各廠商間流通後,最後回到她手上,讓她特別感動,「沒有想到大家默默地都在改變。」

洪平珊認為自己選擇無塑生活都是在為自己往後人生鋪路,從現在好好生活、照顧自己身體,以避免年老時耗費心神在身體疾病,「人生不就求健康身體、良好人際關係、跟最後好死這幾件事嗎?」她也表示,這在貪圖一時方便的他人耳中聽來或許難以想像,她心裏卻篤定這才是一勞永逸之計,「選擇無塑生活以來,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人生的選擇全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根據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發表的《淨灘行動2016年度報告》,在台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三地的淨灘活動中,清出的廢棄物前5名的品項都包括了「塑膠瓶蓋」、「塑膠瓶」和「購物袋」,台灣還要加上「吸管」,無一不是塑膠製品。

▼蔬果編織袋課程。(圖:小事生活-無塑生活實驗空間facebook)


​像洪平珊與周暐翔願意這樣身體力行的年輕世代其實越來越多。

2015年,廣告導演林冠廷開始在YouTube頻道建立「台客劇場」的平台,每週上傳一支3分鐘左右的短片,第一支播放「美女跳芭蕾倒垃圾」的影片,旨在向每晚協助清潔環境、回收垃圾的清潔人員致敬,後在網絡引起熱議、超過 40萬人次點閱。

為了分享更多個人生活理念,林冠廷後來陸續上傳探討塑膠垃圾影響環境問題的影片。他在「便利人生一週累積多少垃圾?」影片,記錄自己一週在生活中累積出舖滿一地的垃圾,到了下一週,他則上傳「愛地球人生一週累積多少垃圾?」,讓大家看到在不改變他生活作息的狀況下,也能輕鬆地過着「無塑生活」。他除了開始自備餐具、水壺、購物袋外,也盡量改以電子化方式索取發票及收據,一週過去後,累積的垃圾量明顯縮水,他也藉此影片提醒每日製造出40公噸垃圾的台灣人,是否應該好好想想如何在生活中減少製造垃圾。

無獨有偶,另一位波蘭籍來台攻讀博士的政大學生古正浩也在網絡發起「讓免費的塑膠袋從台灣消失吧!給蔡英文總統的請願書」,一同號召網友加入聯署,目前也多達8千多人連署。

他表示,在自己來到台灣生活4年後,留意到台灣人一年總共使用了 180億個塑膠袋,爲歐盟國家和澳洲使用量的4倍,他十分不解地問:「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喜歡用塑膠袋?」他也分享自己無論是在菜市場、商店、餐廳,人人手上都有塑膠袋,當他向商家主動提出不需要塑膠袋時,也總是惹來對方驚訝的反應。

隨身攜帶環保購物袋的他表示,在波蘭每個人也都有攜帶環保購物袋出門的習慣。他對於環境保護特別在意,因此也在政大與友人創辦舒食社,推廣吃素對環境的影響。台灣四面環海,他認為使用過的塑膠垃圾最終都會流進海裏,這些「一次性塑膠袋」對台灣環境有着極大的殺傷力,不僅將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最後也因人類食用海洋生物,進而影響人類身體,「最糟的狀況是海洋垃圾將在海上四處漂流,台灣的高使用量將不僅危害本土環境,亦將導致全球的環境危機。 」

事實上,根據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發表的《淨灘行動2016年度報告》,在台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三地的淨灘活動中,清出的廢棄物前5名的品項都包括了「塑膠瓶蓋」、「塑膠瓶」和「購物袋」,台灣還要加上「吸管」,無一不是塑膠製品。「經久不爛」的塑膠對海洋造成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手工蜂蠟保鮮膜工作坊。(攝:飛魚記憶美術館)

​擴大限塑須做好配套


為了回應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期待,台灣環保署擴大了「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之管制對象,從原來政府機關、學校、百貨公司等7大類商家和機構,擴大至包括飲料店、麵包店、藥妝、書店等成為14類。估計受到影響的商家約為7萬家,這項措施將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

為了讓政策順利推行,也特別在北中南舉辦公聽會。日前在北部的公聽會上,環保署、綠色和平組織、看守台灣協會、宏力生化科技及關心的一般大眾也都共襄盛舉,多數參與民眾表達正面支持,會議中的討論也提出對於限塑會造成提高使用紙袋、生物可分解材質是否納管,及限塑政策推行如何加強對業者的管束及倡導。

塑膠袋如此無所不在,政策該如何制定使民眾願意自備環保袋?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在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建議理應提高塑膠袋的收費,現行1至2元台幣的收費機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根本無感,至少是5元以上的費用,才會讓民眾有感覺。然而,以磅計算、一包不過30多元的塑膠袋,若提高向民眾收費的金額是否可能造成廠商圖利,他也提出徵收費用最後若能繳回公庫提供環保署運用,作為稽查管束經費,最後也能夠真正落實政策。

幾十萬家塑膠袋的零售業者是否難以稽查,謝和霖建議,不如從源頭管制製造塑膠袋者,在塑膠袋上印上條碼,不僅能夠清楚塑膠袋流出管道,也能藉此管束業者,正視資源濫用情形。

他也用法國禁用塑膠袋,以大豆、玉米產製生物可分解塑膠袋來取代,北歐丹麥則以課稅方式,依照實際成果來調整徵收稅率為例認為,兩種方式或許都能作為台灣前車之鑑,卻未必是最為適用的方式,相關技術並不難,只是看政府願不願意做,「既然還有一年時間可以推行,不如把這中間配套措施再多想想。」

★為了讓我們的海洋母親更健康,綠色和平和端傳媒共同企劃了減塑系列報導, 希望大家能一起保護地球,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更多減塑活動請上綠色和平「海有塑嗎?」活動頁面。
 
塑膠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