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一波波接力來襲,氣象局前局長鄭明典在臉書發文,氣象預測中出現持續性的「負北極振盪」訊號,未來1月中旬出現負北極振盪指數小於-4的機率頗高,恐將引發冷空氣外流。
鄭明典解釋,負北極振盪主要是指北極圈內暖空氣入侵,導致冷空氣向外流動,從而對全球中高緯度地區的天氣產生影響。
他貼出的預測圖顯示,黑色線為分析數據,而紅色線則代表系集預報的北極振盪指數,顯示1月中旬負北極振盪的可能性逐漸增強,並預估可能對東亞地區的氣溫帶來衝擊。
從北極的示意圖可以觀察到,冬季北大西洋與北太平洋的暖空氣入侵北極圈,形成「脊場」(高氣壓區),當脊場異常偏強且深入北極圈時,便會啟動負北極振盪,將冷空氣向外輸送。
鄭明典進一步指出,當格陵蘭的脊場增強,北風將冷空氣帶向西北歐,而另一條脊場的形成,則會進一步將冷空氣輸送至東亞,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
鄭明典提醒,目前預測顯示1月中旬負北極振盪可能觸發冷空氣南下,對台灣帶來一定的寒潮影響,需持續追蹤相關發展。事實上,2016年1月台灣就曾因負北極振盪的異常出現,遭遇極端低溫,當時的「霸王寒流」導致平地多處降雪,因此被民眾視為歷史性寒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