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I產業發展如此快速,台灣的電力系統到底能不能應付呢?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上就報告,未來的3到4年是供電壓力最大的時候,夜間備用容量預計會增加36萬千瓦。如果遇到機組故障,相對來講,用電會有點緊。
由總統賴清德親自主持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落幕,外界聚焦核能的使用與否。畢竟賴清德表示,能源議題不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而是複雜的多選題。會議中,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也指出,未來3年供電夜尖峰備轉容量,如果遇到機組故障,只能維持200萬千瓦,相對有點緊澀。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曾文生又再講了,是不是大轉彎的實話,說未來的3年,有可能會用電吃緊,而這樣的狀況,不就是過去早就已經提醒了嗎?」
外界關注以現階段的電力系統,能應付發展快速的AI產業嗎?根據台電估算,2024到2027年,主要用電增加地區會集中在新竹和高雄,而2028年會在台中。也就是說,接下來3到4年,就是供電壓力最大的時候。光是夜間備用容量,預計就會從302萬千瓦成長到338萬千瓦,這數字確實成了挑戰。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不同的發電方式,各有利弊得失,本來就是應該要在每個不同的客觀環境下,評估哪一種發電方式,一方面可以達到穩定供電的目的,另一方面對我們其他追求的價值來講,成本是最低的。」
而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示,要發展綠電,更不能廢除核電,台灣想落實減碳,只能讓核電延役。
民進黨立委賴瑞隆:「只要我們的新電廠、燃氣跟綠能的各項發展順利地得到支持,我相信政府的供電政策是能夠穩定地供應所有產業跟民生的用電。」
無論電力從哪來,對人民來說,先穩定供電,不要跳電、不會缺電,或許才有更多的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