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財產即贓物」,這間博物館辦了個能隨便拿走藝術品的展覽

▲(圖/thejewishmuseum 官網)

鋪滿地面的紅白色膠囊藥片,幾大筐銅製的自畫像胸章,從救世軍收集的堆積如山的舊衣服……這不是什麼廢品回收倉庫,而是近期在紐約猶太博物館開幕的展覽《帶走我》(Take Me)中的場景。不同於人們通常對藝術品的想象,這些展品既不矜貴也不罕有,參觀者不僅可以觸摸展品,甚至可以將它們帶回家 。
 
人們來到博物館時往往充滿敬意,但當他們受到鼓勵,就會很高興打破一種無形的界線。
           副策展人 Kelly Taxter

包括小野洋子在內的42位藝術家為展覽創造了數萬件展品,有些甚至不是第一次參加以「帶走藝術品」為特色的展覽:1995年,在大西洋彼岸的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現任該畫廊藝術總監的 Ulrich Obrist 就已邀請12位藝術家參加同名展覽。2016年的「Take Me」,正是對21年前展覽的再現。Obrist 也再次受邀,與來自猶太博物館的 Jens Hoffmann 和 Kelly Taxter 一同策展。

▼小野洋子的作品《空氣售販機》(Air Dispensers)。(攝:David Heald)


準確地說,這幾乎是一次藝術品民主化的微型實驗,40萬個物件徹底打破了藝術品貴而少的特點:Felix Gonzalez-Torres 的作品《無題》(Untitled)是墻角堆積如山的糖果,它們包裝在藍色、紅色和銀色玻璃紙裏,無限供應,可以隨意食用;Haim Steinbach 的《紙巾》(Tissues)則是一個儲滿紙巾的紙巾盒雕塑,你甚至可以抽走紙巾;小野洋子的《空氣售販機》(Air Dispensers)是一組裝着許多透明空氣塑料球的投幣機……而根據策展人的自述,展覽受到無政府主義的「財產即贓物」(property is theft)概念以及60年代觀念藝術中的去物質化觀念的啟發。
你總期待參觀博物館時能帶走點什麼。一種想法,一個主意,或者某種精神紀念品。
          策展人Jens Hoffmann

除了讓參觀者透過觸摸、自由取用展品從而充分介入展覽,籌辦展覽的部分經費也經由眾籌所得。透過 Kickstarter,猶太博物館共募集了超過3萬美元。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擴散》(Dispersion)。(攝:Will Ragozzino/SocialShutterbug.com)


某種程度上,《帶走我》也是對拍賣行與藝術博覽會文化的顛覆:博物館不再是與藝術品互動的唯一場所;一件藝術品不必被放置在某個固定地點,而可以隨帶走它們的參觀者四處遊走,出沒在普通人家的廚房、儲物間;在流通時,它們既不具備藝術品自帶的神秘感,也沒有額外的附加價值 。

觀察參觀者如何對待藝術品,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對那些高度自律的觀眾來說,拿走展覽上的東西可能是件難為情的事;而有些則可能回想起小時候打破禁忌的快感,即便他只不過往包中塞了糖果、曲奇或紙張。

▼Felix Gonzales-Torres 的作品《無題》(Untitled)。(攝:Will Ragozzino/SocialShutterbug.com)


顯然,相較於視覺呈現,這些作品的概念更具趣味。與其說《帶走我》展出的是藝術品,不如說是「藝術品如何以不同方式展出和使用」。而展覽對神秘化、唯一性的抗拒,無疑解構了大行其道的藝術與資本高度結合、互為包裝的商業邏輯。在策展人 Hoffmann 看來,在紐約這樣一個全球最為金錢至上的地方,挑釁這種觀念的展覽別具深意。



​來源:ArtnetObserverHyperallergic紐約猶太博物館

 
博物館 藝術品 帶走我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天兔北上逼近!專家預測:周五4地較有機會放颱風假

天兔北上逼近!專家預測:周五4地較有機會放颱風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