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療的進步,使得許多病患能夠延續生命,但是久病臥床,不只對家屬,乃至於病患本人都是一種煎熬。台中復健科醫師畢柳鶯的母親患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病,看著家人們一個個因為罹病抑鬱,自己在晚年也因病生活無法自理,因此和女兒約定一同經歷最後的旅程,實行21天斷食善終,替生命畫下句點。
▼畢柳鶯陪媽媽走過最後21天的生命旅程。(圖/東森新聞)
畢柳鶯接受《EBC東森新聞》採訪,她致力推廣斷食善終,而這一切的緣由,就是與媽媽走過的生命旅程。她表示,媽媽的娘家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病史,許多家人晚年久病臥床,心中充滿抑鬱的結束生命。因此,畢柳鶯的媽媽患病後交代,未來絕不要經歷長期臥床的階段。
▼畢柳鶯與家人們一直都很尊重媽媽的心願,不要過得太辛苦。(圖/畢柳鶯醫師提供)
畢柳鶯坦言,自己身為復健科醫師,當下聽到媽媽這番話完全能夠理解。她表示,事實上媽媽是一位相當積極的人,早在48歲時就開始做瑜伽,到了60幾歲發病後,仍舊每天花上一小時做瑜伽,發病後17、18年讓自己身體一直保持健康的狀態,儘管仍因病行動漸漸不便,一直到去世前2年才加速惡化,甚至最後半年連瑜伽也沒辦法做。
畢柳鶯坦言,媽媽當時也知道自己的病況,因此開始認知「覺得可以走了」,並表示自己沒有牽掛。提到斷食善終,畢柳鶯提到中村仁一醫師所寫的一本書《大往生》,內容提到人在衰老的時候,都是自然不吃不喝離開,那時已不會感到飢渴。她提到媽媽最後因為需要別人把屎把尿,「很沒有尊嚴,也失去身體自由」,認為忍受飢餓根本算不了什麼,最終選擇斷食為自己善終。
最後的21天,畢柳鶯回憶當時,媽媽不吃不喝前10天,身體反倒更覺輕鬆,減少如廁的次數,晚上睡眠也更好,每天都有家人來醫院陪媽媽聊天。不過接下來媽媽的身體就開始變得很虛弱,看不見也聽不太清晰,甚至連用棉棒幫對方清理口腔,水還會從嘴角流下。因此,最後幾天畢柳鶯就不讓媽媽下床,大部分的時間也都在睡覺。
▼媽媽最後即使不吃不喝,也沒有感受明顯飢渴。(圖/東森新聞)
畢柳鶯提到,人到晚期身體會自動分泌一些酮體或者是嗎啡,因此實際感受不到飢餓。最後,畢柳鶯和家人們替媽媽做了「生前告別式」,當時兒子在大家面前講述阿嬤的一生,並且向說出心中的感謝。畢柳鶯表示,媽媽在生前最後一句話,講述自己很滿足,準備要去遠行,要大家不要哭;對此,畢柳鶯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只知道媽媽可以結束一生的勞苦。
▼畢柳鶯媽媽罹患小腦萎縮病,臨終前家人一直陪伴在身邊。(圖/畢柳鶯醫師提供)
畢柳鶯認為,「現代醫療剝奪了自然死亡的機會」,許多人和媽媽一樣,許多重病的人生活品質差到再也無法回復。在畢柳鶯看來,「生命的長度不重要,生命的品質比較重要」,因此對於死亡她看得很豁達,有太多家庭因為家人臥病在床而被牽制,生活很辛苦,因此當家屬都願意放手,應該樂觀其成,幫助病患完成最後的心願。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