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管教小孩 5種狀況千萬「別插手」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pixabay)

文/王宏哲

媽媽在教,5種狀況別插手

這兩天路過天才領袖的大廳,看到一個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師,哭鬧不休,同事問我:「你怎麼只教媽媽怎麼做,卻不親自露兩手搞定小孩?」,我翻個白眼說「真正的高手,是不輕易出手的。」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後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有三個原因

1.插手的,通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會教,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會教。
2.任意插手,而且只會用討好的方式,往往會讓正在管教的人,威信盡失,整盤弱掉。下次沒有你的討好,媽媽更難教~
3.插手的人,不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就任意下註解,例如「明明是想睡覺有情緒,卻說孩子不上課就不要強迫他上。明明是因為沒有拿到玩具在生氣,卻說他不想吃飯就不要勉強他吃。」這真的不知道在教什麼,完全失去管教的焦點。


另外,教養不是補習,沒有行為速成的方法,溫和的引導最有效。這些都不是什麼大道理,但中不中肯,看倌自己判斷了!

五種狀況,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之前另一個媽媽來,說先生跟婆婆在他管教孩子時,總是「好了!你可以不要這樣嗎?」,原因是先生總是覺得媽媽情緒失控,可是媽媽很委屈的說,爸爸根本不了解前因後果,平常也沒在帶孩子,就阻止了他的管教。我覺得有些不對,大家在五種狀況時,請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1.平常孩子都是媽媽在帶,你不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孩子在不同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及行為。
2.孩子違反規定當下,旁人沒有了解前因後果就去阻止媽媽處罰
3.孩子因為知道有靠山,講不聽,故意違反媽媽的底限
4.當白臉出現時,孩子的耍賴及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多,明明做的到,都變成做不到,很明顯的感受變本加厲的行為
5.媽媽正在講道理給孩子聽,情緒也沒有失控,是就行為來教,不會失去焦點,就該放手給媽媽教。EX:你再不收玩具,表示你不珍惜,我就把他送給育幼院有需要的孩子...正確教養;你總是不收玩具,真是個壞小孩,我再也不會買給你...錯誤教養。因為批評品格沒教到,而且你下次還會買給他,這是情緒失控時的氣話。​

那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正確的參與育兒的大小事呢?

研究也顯示,父親教養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

譬如,有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和自制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所以他們要學習自我控制和延後獲得滿足的技巧時會比較困難—這些技巧在男孩長大後追求人際友誼、學業成功和事業目標時,都會變得愈形重要。而女孩的父親能陪在她身邊、並且瞭解她的生活,這些女孩比較不會在未成年時就發生複雜的性關係,而是在成年後才會漸漸與男性發展健康的關係。

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譬如,在一九五○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曾發現那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當這些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時,其中那些曾體驗過較多父愛的受試者,也會有比較理想的社交關係—他們擁有更持久、更美滿的婚姻,也擁有自己的孩子,而且會和非家族成員的朋友們共享娛樂活動。

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管控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及擅長遊戲」

研究顯示,當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而能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

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

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並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專屬的親子互動時間,增加親密感

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

文章來源:天才領袖

媽媽 管教 小孩 插手 天才領袖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