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古物破損恐怕還沒爆完,其實不只最近打破的三個明清碗盤,其實故宮院長的口袋裡還有一份秘密清單,上面羅列著從1970年至今超過數十件的破損文物,但卻從未揭露,而院長吳密察也坦承,在古物收藏與保存上確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甚至還說台灣要外銷的水果包覆,做得都比故宮還要好。
央視節目內容:「各別的用棉花包裹起來以後,那麼加上塞上木絲,裝在這些鐵箱裡頭。」故宮庫房裡,每件文物怎麼包、怎麼保存,層層保護,在央視節目中呈現出來,這樣的存放方式,時至今日都一樣,但現在再爆故宮院長吳密察坦承,光是保存就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甚至保護措施不如外銷的水果。
立委王婉諭:「故宮院長自己就表示,他參照國外的經驗認為,這部分有很大的改良方式,不論是我們網購商品又或者是水果進出口的禮盒,都已經是用緩衝材(凹槽固定)。」
面對立委視察故宮也表示,從1970年至今有一份破損清單,多達數十件甚至不同單位的數字也對不起來,不只保存上有疑慮,就連搬運過程也備受質疑。這次破損的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就曾在2015年9月和11月,北京故宮學者參觀時,由替代役男進行搬運,但重要文物難道不需要由專業人士處理嗎。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在典藏這個部分,他的人員本來是整個故宮運作的核心,又在吳院長上台之後,他遇缺不補。」遇缺不補恐怕也是其中一項螺絲鬆脫的原因,不過歷史文物價值不斐,每個移動都要非常小心,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就有一定SOP,首先要在古物四周放置沙包固定,移動平台與操作台必須相近,減少意外,就連拿取後懸空的區域地面必須鋪軟墊。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助教邵慶旺:「有受過這種管理維護或是預防性保存的工作的這些學生,他基本上就是養成了基本概念。」
古物內包裝的保存先用無酸泡綿再用無酸紙包覆,放置割好的古物形狀中避免晃動,如果要大動作移動則會用鐵箱再包裝,將風險降到最低,但故宮是否該因為這次毀損三件學到教訓,制定完整規範才能不再出紕漏。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