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八十年代,全台上看兩百萬人瘋集郵,加上當時郵局打出集郵可儲財,讓不少人都購買套票集郵,但現在民眾想把當初購買的集郵冊轉賣,才發現郵票不但沒增值,甚至最多只剩面額的八折,而且還有很多都變成廢紙,大嘆當初的投資,變成時代的眼淚,為何郵票價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來看我們的報導。
集郵民眾:「像這個一整年份出的郵票,這種聽說現在完全沒價值。」
民眾從家中紙箱,拿出一本本集郵冊,三十年前把集郵當投資,花了兩三萬元購買的郵票,現在都沒當初價值。
集郵民眾:「當初集郵號稱的,儲財、益智、怡情,集郵搞不好還會增值啊,起碼當儲蓄,哪知道變成時代的眼淚。」
民眾過去向郵局購買的集郵冊,一本1100元拿到集郵社轉賣,卻只剩6、7百元價格,為何郵票價值會有這麼大落差?
郵幣藝品拍賣業者張之熙:「你集郵冊賣出的時候,人家不需要那些包裝啊、耗材啊,人家只是跟你買那些郵票拿去用,所以一本的價差就差了3、400元。」
郵幣藝品拍賣公司業者表示,因郵局不回收郵票,市面郵票供過於求,大部分的郵票幾乎都變廢紙,只剩少數較有特殊性的還有價值。
郵幣藝品拍賣業者張之熙:「這套郵票是大龍郵票,是清朝的。」
1878年發行的清朝大龍郵票,三張一套,民國一百年時曾被炒作到十幾萬元,現在只剩三萬多元價格,另外這張1895年發行的,台灣民主國郵票是台灣第一套發行郵票,同樣在民國一百年時被炒作到2至3萬元,現在也只剩7、8千元。
郵幣藝品拍賣業者張之熙:「建國百年那時候,其實紙鈔啦、銀幣、郵票都有上漲,第二個也是因為那時候陸客來台灣的人也比較多,他們又對台灣的郵票有興趣,所以那時候有炒作到一波。」
郵幣藝品拍賣公司業者表示,民眾手上如果沒有特殊性高、發行量少的郵票,想轉賣變現賺一筆,恐怕不容易。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