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211死!台灣新增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13天就翻倍

聽新聞

近期本土確診數都在6萬至8萬例之間,疫情看似逐漸趨緩,不過,中重症個案和死亡數仍持續攀升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新增211例死亡,再度創下單日新高,引發民眾人心惶惶。對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死亡率可以補充確診率,做為防疫指標之一,目前台灣的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為全球第二快,短短13天就翻倍,比韓國等鄰近國家都來得嚴重,呼籲政府應檢視防疫政策是否有用,隨時滾動式作出應變。

▼今天新增211例死亡個案,創下單日新高。(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全民快篩陽性經過醫師評估後就視為確診,這項政策在5月中旬上路,不過,詹長權在臉書發文點出背後的關鍵,表示世界各國開始採用家用快篩視同確診之後,都面臨用確診數來判斷新冠疫情走向比較不準的問題,因為快篩陽性者不一定會誠實通報,且有些快篩陰性的人其實是確診者。此時使用死亡率來補充確診率做為防疫指標之一,是一個來協助判斷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的必要且適當的防疫作為。

詹長權指出,人類現在已經有預防新冠重症死亡的疫苗,以及治療新冠輕重症的藥物,可以使用來降低新冠死亡率,看死亡率可以看到整體防疫的成效並找出改善的地方,尤其將統計死亡率的期間從每天拉長到每週或每兩週之後,更可以穩定的看出一個國家、一個區域、全世界的新冠疫情的長時間走勢和防疫的需求。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示意圖/東森新聞)

針對為何每週或每兩週查看一次死亡人數變化很有用?詹長權則解釋,對於所有有關大流行的全球數據源,每日數據不一定指當天的死亡人數,而是指當天報告的死亡人數。但是由於每天的報告可能會有很大差異,無論死亡的實際變化如何,查看每週的變化是有幫助的,「這為大流行在哪裡加速、放緩或實際上減少提供了一個稍微清晰的畫面。」

根據ourworldindata所提供的資料,詹長權接著貼出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在2021年5月中旬到2022年6月7日的每週和每兩週的新冠死亡人數的變化趨勢圖。詹長權說明,以今年以來的5個多月的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看,新加坡和日本在流行日期及流行趨勢類似,台灣的流行日期來得最晚且還在持續當中,在新冠死亡人數的上升方面,則類似之前韓國流行期的上升趨勢,死亡率的高峰值也逼近韓國。依照今年6月7日ourworldindata資料顯示,「目前台灣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全球第二快,死亡數翻倍時間:台灣約13天,韓國約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

▼台灣的確診死亡數只要13天就翻倍。(圖/翻攝自詹長權臉書)

詹長權最後也提出對政府的建議,認為過去清零政策時期的防疫作法,有許多在因應Omicron疫情上無效、不足、不科學、不人性、違人權的作法當改則改,有效的防疫方式和工具,像是篩檢、疫苗及藥物應當使用就廣泛且趕快採用,畢竟疫情發展的好壞快慢,決定在人和病毒的競爭和競速關係,不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排名關係,「台灣疫情未來半年會怎麼走?還是要看我們自己的防疫作為。」

▼詹長權指出,台灣的新冠死亡數倍增速度為全球第二。(圖/翻攝自詹長權臉書)

針對詹長權的看法,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被問到此事時表示,在印象中,香港先前有一段時間的確診死亡數增加得很快,當時得知時也感到很驚訝,至於目前台灣的死亡數增加速度是否比香港還快則還要再確定。

陳時中進一步指出,當一波疫情剛開始爆發時,大家會說致死率低,所以報出來會低估,確實當時確診案例才剛發病,死亡個案相對比較少,所以顯示出來的致死率就會比較低,但當疫情發展到一段時間,確診數跟發病日趨於一致時,致死率也會相對一致。

▼確診數攀升,民眾踴躍施打疫苗。(示意圖/東森新聞)

陳時中也提到,等到疫情往下降,前一段時間新增的個案比較多,死亡個案也會是前一段時間發生的個案,呈現出來的數字會變高,數字也會有高高低低,有人認為要用每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去算,但這樣顯示的是整體情況,無法反映當下的狀況,也有人建議要用發病日或確診日去看整體疫情,但這樣又會被認為是校正回歸,一般會用「7日的移動平均」會必較貼近真實的疫情走向,但這些統計數子都有侷限性,了解這些數字的來由跟算法,就能知道背後的意義。

文章解說

 

(封面圖/東森新聞)

本土確診連環爆 新冠肺炎 死亡 陳時中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