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病毒藥何時可以領?現在引發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還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都認為,別再等pcr確認才發藥,延誤治療才最可怕,不過也有醫師黃高彬認為,抗病毒藥物大量使用可能產生抗藥性,還有跟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
急診室外大排長龍通通都是等著要pcr的民眾,非三類的人就得這樣慢慢排,但最近篩檢量暴增,從篩檢到結果出爐到陽性、視訊診療最後到真正拿到藥,恐怕會費時4天。
因此不只台北市長柯文哲,不少醫師也認為「快篩視同確診」應盡速開放全民實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盛行率很高的時候,快篩就可以當作PCR了,不然這個時候快篩陽性非常多 ,如果這些都需要PCR去確認,你等於是形成一道關卡卡在後面。」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贊同柯文哲主張,直言「延誤治療才是最可怕的」,認為沒感染服藥的副作用,整體看還可接受。
而發藥前有幾個步驟可以確認,包括有症狀、快篩陽,是否符合適應症,排除禁忌症以及藥物交互作用等,降低快篩陽發藥帶來的負面影響。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重點在)即時性上,怎麼在第一時間,透過臨床醫師的診斷,給予即時性的投藥,這個才能夠發揮這個藥物的效果,也並不是說所有人確診,都一定要來投這個藥。」
不過此方案最大隱憂就在於藥物可能不夠用,台灣現有口服抗病毒藥大約是82.5萬,但還不到台灣人口5%。
現在目前台灣提供的量還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將來會不會適合,要看使用之後的狀況。
感染科專家黃高彬則憂心抗病毒藥物用多了,一定會有抗藥性出來,這將影響藥物以後對變異株的療效。
只是疫情日趨嚴峻,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認為應立即將新冠輕症及無症狀,改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主要是現在地方政府幾乎都無法在24小時內完成通報、開居隔單,已違反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的規定,趕快降級,才不會讓地方繼續被迫違法。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