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總會全新「福爾摩沙進香團」(Formosa Pilgrimage)Vlog影片計畫,召集在台8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於今年陸續開箱台灣各地景點,透過異國角度深入了解台灣在地文化,成為彼此間最好的溝通橋梁。「福爾摩沙」是台灣早期的國際名稱,「進香團」則是寺廟間的宗教活動所產生的自然互動。首集邀請來自「韓國」的歐巴盧開朗,親自體驗馬祖在地人文特色,踩點的過程中又會激盪出哪些火花呢?
一、復興村「會呼吸的房子」–牛角聚落建築
擔任首位領旗人的韓國歐巴盧開朗來到復興村–牛角聚落,由於馬祖南竿島形狀猶如一頭犀牛,而牛角聚落剛好位於犀牛角上,因此被稱為牛角聚落,坐落於南北洋流交會處,使得漁業發展興盛,逐漸成為人口最多的聚落,沿著海灣林立各式各樣的石屋,是馬祖獨有的特色建築,還被聲稱為「會呼吸的房子」,透過馬祖「花崗岩」地質就地取材,再使用泥土填補隙縫,因為無法完全填補,乾涸後的空隙就會因此漏風,造就了夏涼冬冷的特有建築。
二、馬祖人的舌尖記憶–老酒蛋、黃金餃
馬祖因為地形關係,在東北季風來襲時風力較大,為了抵抗寒冷冬天,家家戶戶都會釀酒,他們的特色老酒,是以紅麴、糯米發酵釀製而成的紅酒,而釀酒剩下的紅糟,馬祖人也不浪費,會拿去製成月子料理供產後媽媽滋補營養,「老酒蛋」也因此而來。這與在高緯度的韓國人醃漬泡菜與喝燒酒有異曲同工之妙。早期受限地形與氣候,只能種植些番薯、豆類和少量蔬菜,「黃金餃」也成為當地老人家常做的家庭點心之一。
三、40年軍事重地的記憶庫–勝利堡
擁有特殊戰略位置的馬祖,長達40多年,被規劃為軍事重地,韓國歐巴盧開朗表示:「如今朝鮮半島依舊隔著北緯38度線的南北關係,自己也曾在北緯38度線服役當兵。如同台灣與中國現今隔著台灣海峽政權對立有點類似。放眼望去都可以看見馬祖各式各樣的軍事建築,據點,坑道等,1992年馬祖正式解除戰地政務後,原本的軍事重地,逐步解禁成為觀光景點。
位在南竿福澳港左側的勝利堡,位處正北,且居南竿島防禦中線,為東守備旅與西守備旅的分界,因此據點被附予01編號,現在已被規劃為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在這裡可以窺探以前駐守軍人部隊的生活點滴。
四、鬼斧神工巨作地下碼頭–北海坑道
擁有全世界坑道密度最高的馬祖,在29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擁有至少256座的坑道,因應戰略所需而開鑿的地下碼頭–北海坑道,是由當時軍人一刀一斧挖鑿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在當年被視為是超高難度的工程,由於當時施工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花崗岩壁而成,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倘若來到馬祖旅遊,千萬別錯過搭船環繞,欣賞這堪稱鬼斧神工之巨作!
五、感受不一樣的四鄉五島–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2022/02/12–2022/04/10)
韓國歐巴盧開朗探索馬祖期間,恰巧遇到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活動期間,首屆主題「島嶼釀」,希望民眾環遊馬祖時,能夠如同品嘗老酒般,陶醉馬祖所帶來的文化底蘊。濃厚的在地色彩,結合藝術創作、建築空間轉譯、公共景觀打造、地方創生體驗及特色飲食風格等元素,吸引不少民眾此次渡海來馬祖遊玩,號稱四鄉五島的馬祖,「跳島旅遊」更是不可或缺的行程之一。
當中的兩個藝術展場,77據點、53據點,前者「地下工事」透過地以下修建具有高防性能的地道、坑道、防空洞作為主軸,用藝術進入在地空間,冥想著蟄伏在地下的身體勞動、精神訊息及時空想像。後者「傾聽島嶼的聲音」透過研究、調查地景資源的再發現、歷史脈絡及周遭環境、戰地遺址等特殊紋理產生新的對話。如果錯過了第一屆展演,也不用懊惱,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預定將會在2023年秋季登場,記得把它加入你的行程表,來趟藝術之旅吧!
在馬祖各處,我們能清楚看見過去戰爭所留下的緊張與悲傷痕跡,後人運用歷史翻轉,將過去與現在重新串接,讓歷史故事的空間成功再次活化。其餘7國精彩旅人的故事將陸續登場,以「文化進香團」的概念探索台灣各地,將這塊土地的故事結合文化外宣,讓初來乍到的異國旅人,都深深迷戀台灣壯麗之美。這次文化總會透過外籍旅客的角度,讓大家重新認識腳下這一片故土,挖掘出更多不同樣貌的在地風俗。
※ 觀看《福爾摩沙進香團》系列影片